春运已经启动。省交通运输厅预计,今年春节期间,江苏人口流动规模将显著低于常年。全省各地响应“就地过年”政策,纷纷出台服务保障措施,进行有序引导。

  去年国庆被称为“迟来的春节”,时隔数月人们仍对“迟来的春节”的火爆程度念念不忘,印证了“百节年为首”的老话。过年的风俗代代传承,人们遵循吃年夜饭、给压岁钱、串门拜年等习俗,共同营造出欢乐祥和的“年味”,这也让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更浓厚、精神世界更丰沛。无论身处何方、境遇如何,“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为了防疫大局而选择就地过年的人,都了不起!而对选择回家的人,也应当予以理解与包容。

  防疫的同时,“年味”也不可少。年味的滋养,能让我们以更饱满的精气神,迎接来年的工作学习生活,为新年开一个好头。在这个不一样的春节里,各地更要用不一样的年味温暖人心,把人们的思乡之情融化,变为明天会更好的祝愿。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让回家过年者不心慌、就地过年者不惆怅,年味才能不淡化。年味不仅是习俗,更是气氛,融入了对幸福的期盼、对未来的憧憬。倘若让这种氛围淡了,“过年”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今年这个春节,返乡者渴望的年味,有赖于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返乡政策时准确理解中央精神、严格对表相关要求,既确保防疫工作不打折扣,也杜绝出台用力过猛的“土政策”。在严格排查监测的同时,一句带着乡音的问候,就能大大缓解人们返乡旅途的焦虑和疲劳。

  对就地过年的人来说,“用薪留人”、送大礼包、落户加分等措施当然很好,但不能回家过年,见不到家人孩子,多少会有惆怅甚至是愧疚的情绪。能够吸引他们的年味,就不仅仅是城市街头的张灯结彩,屏幕上的欢歌笑语。所谓身边的年味易得,远方的挂念难解,要让他们春节不觉孤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家乡的亲人得到关心照顾,从而无牵挂、少牵挂。各地以及各用人单位在准备暖心年夜饭、安排文娱闹新春等活动的同时,也不妨探索“老家发红包”“一封关爱信”等温暖人心的慰问措施。在鼓励就地过年政策落实中,更多些心灵关怀,鼓励引导企业营造年味,用心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加强沟通协调……这些举措看似细枝末节,实则对安抚人心、提振精神有着很大作用。

  这个春节不回家,疫情过后看爸妈,眼下收住回家的脚步是为了日后更好地团聚。期待各地拿出更有年味、趣味、人情味的举措,期待大家在听筒两端、透过屏幕依然欢欣共度新春佳节。待到年节过,干劲将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