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海报:省政协委员走进川网会客厅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30日讯(川网集团省两会报道组记者 李丹 摄影报道)1月30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成都开幕。会上,四川省代省长黄强代表省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报告由三部分组成:2020年工作回顾和“十三五”发展主要成就;“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总体考虑;2021年工作安排。

  在提到2021年工作安排时,《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要重视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融合发展,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实施中医药十大行动,推动中医药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中医与现代科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川产道地药材种植种苗繁育基地和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强中医特色人才培养,推广中医药文化。加强县市区中医院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好享有优质中医药服务。

  将中医药发展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让大家看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2021年1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详细列出了中医药十大行动的具体内容。1月27日,四川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新时代四川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深化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现在中医药迎来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这么详细的阐述。”四川省政协委员、国家级名中医、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中医名医馆)主任医师张勇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这次省两会自己也带来一个和中医药相关的提案,“就是《中医应加强对急重症危重症的治疗》。”

  张勇说,在一般人的认识里,中医是“慢郎中”,只能治疗慢性病或者调理一下身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包括这次武汉抗疫,中医药介入了治疗的全过程,在治疗急重症危重症方面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疗效。”张勇表示,很多专家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减缓、阻止重症转危,提高治疗率,降低病亡率。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对口支援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接管的一个病区为例,该病区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03例,其中重型80例,危重型7例(有创机械通气5人),中医参与治疗100%,最后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到91.95%,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中药是能够治疗急重症危重症的。为了应对今后有可能再次发生的大型公共卫生事件,为了使中医药在大的疫情到来之时在治疗急重症危重症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提出个人的三点建议。”张勇说,首先就是要从中医经典著作及古籍中深入挖掘,整理出更多有效的方剂和药并加以创新。

  张勇说,这次武汉抗疫中,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管理局推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将清肺解毒汤列为治疗轻型、普道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一个通用方,就是由张仲景《仿寒杂病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等方剂共21位药物组成的。因此,张勇建议,要对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清代吴又可的《瘟疫论》等经典著作以及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等典籍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挖掘和整理,这样才能够发现更多的更好的治疗急重症危重症疗效突出的方剂和药物来。

  “其次,要加强中医治疗急重症危重症人才队伍的建设。”张勇建议,中医院校课程设计应增加本科生经典著作,尤其是温病学的教学课时,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治疗急重症危重症人才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要扩大温病学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尤其是要扩大温病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由此培养出更多的能够刻苦研究、勇于探索的治疗急重症危重症的顶级中医专业人才;在省市方面要保持中医治疗急重症危重症的专业团队。

  再者,张勇建议,要着力研发治疗急重症危重症特效确切的新型中成药产品,同时恢复传统治疗急重症危重症的中成药生产,“在目前武汉抗疫‘三药三方’的基础上,应加大力度研发生产治疗急重症危重症的新型中成药产品,这样才能避免在大的疫情到来之时,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同时,应该恢复传统治疗危重症急重症的中成药的生产。”

  此外,张勇专门提到,中医药需要创新,“现在需要老百姓更多地了解我们中医,然后喜欢上中医,中西医是各有所长的。中医需要自己推广一下,除传统方法外,还应该创新一下。比如煎药方面,可以医院代煎,也可以使用免煎药,这会极大地方便患者。同时,中药味苦,中医在开处方的时候,可以甄选一下,做到药效相同,但药味不那么苦。要从多个方面,把中医做得更贴近老百姓,更接地气,这样对中医的长序发展很有用。”

  (海报制作:乔永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