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30日讯(川网集团省两会报道组 记者 戴璐岭)在今天举行的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大会上,四川省人民政府代省长黄强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黄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省政府组织编制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查。

  制定和实施好我省“十四五”规划,事关治蜀兴川全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网络征求意见2万余条,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基础,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实现路径。《纲要草案》从经济实力、发展活力、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治理效能六个方面,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展望2035年,《纲要草案》提出四川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采取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描绘了经济、科技、法治、文化、生态、开放、民生等方面的远景目标。把五年发展规划和十五年远景目标一起谋划,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突出了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要求,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未雨绸缪、把握主动。

  《纲要草案》对“十四五”发展目标作了量化、具体化,提出五大类21个主要指标,其中13个预期性指标,主要是通过政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市场主体来推动实现;8个约束性指标,集中在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需要强化政府职能职责,主要由政府来推动实现。这些指标的设置,既考虑了外部环境变化,又符合四川发展实际,兼顾了现实需要和发展可能,顺应全省人民期待。从发展条件看,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交汇叠加带来的发展红利不断释放,我省区域格局、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有望延续“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发展趋势。从发展需要看,四川是经济和人口大省,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水平不高,发展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仍较为突出,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高质量发展,努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为此,《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经济总量再跨上两个万亿元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高于全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增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大气、水体等质量明显好转,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稳定,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纲要草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从14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系统谋划安排。推动各项重大部署落地落实,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局,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深化拓展“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着力建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加快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构建“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突出极核带动、轴带支撑、区域协同,推动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四川。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激发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内需潜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扩大有效投资,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必须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支柱型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成长型服务业做大做强,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速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极。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构筑集约高效、经济惠民、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现代能源网络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持续强化创新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十四五”时期是我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关期,必须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更多推进创造型、引领型、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多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着力建设陆海互济、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构建内陆国际门户枢纽,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四是统筹推进发展治理民生,夯实现代化建设安全保障。安全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如果安全基础不牢,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要在聚力抓发展的同时,统筹促善治、惠民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提升法治四川建设水平,不断夯实治蜀兴川民主法治根基。推进公共资源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持续提升共建共享水平,加快建设文化更繁荣、生活更富裕、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的宜居家园。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全省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加强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应急能力,建立健全经济社会重大风险协同防控化解机制,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筑牢治蜀兴川的安全屏障。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川迎来难得历史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坚信,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十四五”规划的美好蓝图一定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