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把科技创新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来自科技界的代表、委员们热议,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为产业开路,用科技提升发展成色。

  27日,两位来自科技界的嘉宾——省人大代表,江苏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刘礼华,省政协委员、省科学技术厅一级巡视员段雄走进2021江苏省两会新华报业“两会云访谈”演播室,共叙使命担当——勇当开路先锋,奔向星辰大海。

  主持人:“十三五”期间,江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段雄:“十三五”以来,全省科技系统树立“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的工作理念,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2020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2%,较2015年提高0.29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较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江苏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研发出毫米波相控阵芯片、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等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嫦娥五号”探月工程等“大国重器”背后,都有江苏科技的坚实力量。江苏牵头或参与的241个通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国的20%以上,王泽山院士、钱七虎院士相继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次,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瓶颈制约,以科技为产业赋能、为企业纾困、为产品增值,我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全国超1/5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于“江苏制造”。此外,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增强,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国家高新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研究出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政策措施,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释放全社会创新潜能。

  主持人: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未来将如何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刘礼华:作为最早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展开合作的企业之一,我深刻感受到,近年来省产研院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起到积极作用。几年前,我们团队提出设想,将高性能的碳纤维材料应用在大桥缆索上,但在这一领域我们科研力量有所欠缺。在省产研院的“牵线搭桥”下,我们引入北京的工程院院士岳清瑞团队,跨地合作、共同出资,合作研发。去年12月,研发成果落地,碳纤维缆索正式用于江苏高邮三垛西桥,有望今年5月通车,这将是中国第一座碳纤维缆索桥梁。

  段雄:“十四五”是建设科技强省的关键时期,全省科技系统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产业科技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主要考虑在三个方面加大突破力度。首先是全面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争创国家实验室,创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力争更多创新载体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其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以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为牵引,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部署一批重大攻关项目。此外,营造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生态。提升重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机制。坚持开放创新,深化拓展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伙伴关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主持人:围绕实现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江苏将如何“再发力”?

  刘礼华:围绕国家提出的“自主可控”,打造核心竞争力,我们企业一直在积极布局,以持续技术攻关,努力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以“华龙一号”核反应堆中所用的“不锈钢弹簧钢丝”为例,我们研发团队花了3年时间,攻克技术难点,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从区域层面来说,同样需要以“自主可控”激活产业集群。我们企业所在的江阴,当前正聚力打造地区创新之核——霞客湾科学城,为产业集群集聚创新资源,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等特色产业布局,解决一批具有共性的技术问题,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段雄: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大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确保粮食安全。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业重大品种创新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面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和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突出重大优良品种选育和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此外,围绕保障种业安全,制定实施种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方案,组建种业科技自主创新联合体,加强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