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通讯员 李燕杰

  “孩子得救了,谢谢你们!谢谢中国医生!”当地时间1月25日下午两点,亲眼见证了两名中国医生挽救了一名9岁男孩的生命,赞比亚卢萨卡Levy援建医院院长送上由衷的感谢。

  事情要从当天中午说起。中午12点,中国援赞比亚第22批医疗队队长、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赵海源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赵医生,看一下我发给你的信息,我们需要你的帮助!”求助者是Levy援建医院的耳鼻咽喉科医生,信息上说,一名9岁男孩颈部创伤后出现呼吸困难,处理后没有缓解,急需抢救。

  看过信息后,赵海源立即叫上医疗队另一名医生金铭鑫,携带紧急气管切开包,一路驱车赶往医院。

  赵海源从事耳鼻咽喉专业临床工作30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非洲当地的医疗条件使他意识到,“患儿病情十分危急,如果抢救不及时,就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赶到医院见到受伤的孩子,他们得知,男孩3天前骑自行车摔倒,车把撞到了颈部,可是当时并未在意,也没有及时就诊,结果两天后出现了呼吸困难,症状逐渐加重,家人才匆忙带他到医院看病。经过医生紧急处理后,症状并没有明显缓解,当地医生才紧急向中国医疗队求助。

  经过仔细检查,赵海源和金铭鑫立即做出诊断:颈部闭合性外伤,气管裂伤,导致颈部皮下气肿,压迫气管引起三度呼吸困难。这种情况必须立即进行紧急气管切开手术,否则随时可能出现窒息甚至死亡。

  “不能再等了,马上手术!”一边说着,两名中国医生立刻让助手联系手术室。

  在送患者赶往手术室的途中,赵海源边跑边向患儿父亲追问病史,最终确定实施局麻下的气管切开术。Levy援建医院院长也赶到了手术室门口,看到中国医生争分夺秒抢救病人,他非常感动,双手合十为病人祈祷,更向中国医生致敬。

  手术室内,紧张有序的术前准备工作开始了。当患儿准备接受局部麻醉时,因经受不住内心的紧张和恐惧,头上渗出了汗珠,呼吸困难再次加重,喘鸣声不断。

  医生一边安抚患儿情绪,一边熟练操作,局麻顺利完成。

  紧接着,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准确找到气管,切开……闯过一道道“难关”,随着气管套管的置入,患儿呼吸困难和急促喘鸣音瞬间消失,“孩子得救了!”一旁的助手喊道。

  经历了紧张有序的切拆封合,手术终于完成。回到术后观察室的男孩笑了,他向两位中国医生竖起了大拇指,并主动要求要和心中的救命恩人合影。

  通过耐心观察,赵海源和金铭鑫确定孩子没有相关并发症,随后向赞比亚医生详细交代了术后注意事项。

  走出手术室门口,他们再次见到仍在等候在外的院长。一番感谢过后,院长用略显生硬的中文连声说道:“谢谢!谢谢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