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冯刘克
1月20日的郑州,层云堆叠,蓝天碧透,二七纪念塔愈显挺拔俊朗,飞檐翘角上的绿色琉璃瓦映射着阳光,鲜艳亮丽。二七纪念塔南侧的围挡内正在施工,二七广场新的面貌将次第呈现。二七纪念塔北侧车流如梭、行人匆匆,附近商场里装潢典雅,商品琳琅满目。一切都显现着这个时代的岁月静好。
二七纪念塔的全称为“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纪念的是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那场轰轰烈烈的“二七大罢工”(又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那火红的岁月里,京汉铁路工人高举罢工斗争的旗帜,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进行殊死斗争的英勇事迹传颂至今。“二七精神”的传承弘扬,给了这片土地非凡的荣光。郑州市二七区成为全国唯一为纪念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而命名的区,“二七商圈”也因此得名。
1923年2月1日,共产党领导下的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但成立大会遭到了军阀的无理阻挠。为此,京汉铁路总工会执委会决定2月4日实行总罢工,并发表了罢工宣言,提出了5项条件。2月4日,全总罢工委员会一声令下,全路2万多名工人立即停止所有工作,举行大罢工,使长达1200多公里的京汉铁路顿时陷入瘫痪。
2月7日,为阻挠工人运动,敌人荷枪实弹进行镇压,工人们高呼“京汉铁路总工会万岁”“劳动阶级胜利万岁”,勇往直前。反动军阀逮捕了郑州工人领袖和铁路工人高斌、姜海士、刘文松、王宗培、钱仁贵、张士汉、司文德等40多人,残忍杀害了郑州铁路工会委员长高斌,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京汉铁路总工会与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敌人向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开枪,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郑州是当时工人运动的重要策源地。”郑州二七纪念馆社会教育部讲解员沉默告诉记者,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持续13个月,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达30万人以上。
“‘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并未停息,郑州再次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1925年2月7日,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在九个分工会中郑州是这一时期铁路工会的核心区域。”二七英烈林祥谦的后人林耀武对记者说。
1926年,吴佩孚再次占领郑州,10月初,郑州分工会委员长汪胜友、工务处工人总代表司文德被逮捕,10月15日,二人被杀害在郑州的长春桥(今郑州二七广场),残忍的敌人将二人的头颅割下,悬挂在电线杆上。1971年,郑州市在当年汪胜友、司文德牺牲的长春桥旧址兴建了二七纪念塔,以此纪念“二七大罢工”。
“二七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罢工虽然失败了,但是工人的生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大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人民的敌人,必须与之斗争到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三处处长朱建新说。
二七纪念塔的报时钟声响起,久久回荡在这个城市的上空。沐浴荣光,新时代的郑州生发出勃勃生机。据介绍,二七区将二七广场周边提升改造作为提升郑州红色文化品牌的重点工程,系统推进硬件建设和文化修复,发掘、传承、彰显红色文化,提升二七广场周边城市形象和商业业态,打造最具郑州特色的红色地标、历史文化片区和国家中心城市“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