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刘瑞朝

  针对部分人员在第一入境点集中医学观察14天后出现确诊现象,及时将管控措施调整为“14+7”,解除集中隔离后的入郑人员继续居家隔离7天。

  除了强化冷链食品监管工作外,郑州市还出台了多项疫情防控措施。1月15日上午,2021年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召开,针对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变化情况,第一时间启动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入郑人员排查,逐人登记,根据风险等级落实相应管控措施。

  强化入境人员管理。严格隔离管控。针对部分人员在第一入境点集中医学观察14天后出现确诊现象,及时将管控措施调整为“14+7”,解除集中隔离后的入郑人员继续居家隔离7天。严格感染防控。

  充分吸取外地隔离酒店工作人员感染教训,一线工作人员严格个人防护,交接上岗和离岗前分别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工作期间每半月组织一次核酸检测。坚持1名市级感染专家分包1至2个健康关爱中心,进行“点对点”业务培训和常态化督导检查。严格垃圾处理。对隔离酒店生活垃圾实施严格规范消杀,并由城管部门按照“专人、专车、专线、专运”原则实施集中焚烧处置;环保部门定期检测污水排放处理情况。

  强化社会防控举措。加强工作安排部署。按照国家和省“双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从强化重点人员管控、大型活动防控等八个方面对“双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加强重点人员管控。针对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变化情况,第一时间启动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入郑人员排查,逐人登记,根据风险等级落实相应管控措施。加强大型活动防控。坚持“谁举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原则和“一会一案”要求,落实行业主管部门主体责任,活动举办严格落实限时错峰、人流控制、测温扫码、佩戴口罩和通风消杀等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强化卫生防治能力。提升医疗卫生能力。全市20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完成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建设。提升疫苗接种能力。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成立新冠病毒疫苗紧急接种专班,首批安排政府专项资金1.2亿元。按照重点人群优先原则,截至1月14日24时,已接种115233人次,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坚持对冷链从业人员、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等重点人群“应检必检”,将核酸检测作为疫情防控的护城河和防火墙。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核酸检测近2814518人(份)。提升感染防控能力。强化医疗机构院感管理主体责任,严格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管理;持续开展院感自查、院间互查、专家抽查“三查”活动。

  强化校园防控基础。细化校园防控措施。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报告制度,通过钉钉健康打卡和风险预警平台,做好师生员工健康监测和风险预警;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和聚集性活动管理,做好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管控。坚持多病同防同控。严格管理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同步做好流感、水痘、肺结核等高发传染病防控工作,严防班级和校园群体性感染。统筹假期开学安排。按照“错峰”放假、开学原则,制定学校寒假工作方案,安排学生分批次有序离校;春季开学前,全面筛查师生员工境外以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出行情况,按要求落实健康监测、核酸检测、隔离观察等措施。

  强化农村地区防控。建立三级机制。建立县级干部分包乡镇、乡镇干部分包村组、村组干部分包农户的三级分片包干机制,严密开展返乡人员排查和信息登记。减少人员聚集。倡导婚丧嫁娶活动喜事从缓、白事从简,防止大规模、高密度聚集,避免出现聚集性疫情。规范医疗救治。所有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未设置发热门诊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再收治发热病人,不销售退热药品,不开具退热药处方。发现发热、咳嗽等可疑人员要按规定做好报告和就诊引导工作。开展清洁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文明乡风建设;全面整治农村商贸冷冻食品销售、活禽宰杀等重点部位及周边环境卫生。

  强化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全市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及预案,明确市、县两级职责分工,确保指挥调度及时、运转高效。强化疾控、公安、工信、交通等部门分工协作,通过“人防+技防”提升流调溯源效率和质量;全市组建1161人的流调人员队伍,市级组建8个应急流调小分队,县级分别组建3-5支流调队伍;对全市医疗资源底数和防护物资需求进行全面摸排,由市财政安排应急物资储备项目资金,各级学校及医疗机构按照30天满负荷运转物资需求量进行动态储备。去年下半年,组织各区县(市)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演练,演练场景380个,并适时组织学校和医疗机构开展应急处置综合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