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张利瑶
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洗牌潮仍在继续。近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多方了解到,西班牙快时尚品牌ZARA母公司Inditex确定将关闭旗下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三个品牌在中国的所有实体门店,且预计所有关店工作将在2021年年中前完成。
1月11日,记者走访ZARA及其姊妹品牌所在的郑州门店发现,ZARA中原万达店在本月初正式撤店,目前处于撤柜阶段。在熙地港购物中心一楼,ZARA门店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但其母公司Inditex旗下品牌Bershka和Stradivarius门店已于年前关闭。此外,ZARA二七万达店正常营业,店内正进行打折促销活动。
ZARA母公司在华开启品牌清洗,郑州市场有店铺已开始撤店工作
作为较早进入河南市场的快时尚品牌之一,ZARA对于不少郑州人并不陌生。但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撤退潮,最终烧到了ZARA姊妹品牌身上。1月8日,有消息称ZARA的数个姊妹品牌已确定将悉数退出中国线下市场的竞争,仅保留品牌ZARA、中端品牌MassimoDutti、内衣品牌Oysho和家具品牌ZARAHome的运营。对此,Inditex集团回复称,“基于我们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分析,Inditex旗下的年轻品牌将着力加强其电子商务的发展”。
这一波闭店潮在郑州市场反应如何?1月11日,记者在郑州中原万达ZARA门店看到,该门店已处于非营业状态,门口处贴有“品牌升级中……敬请期待”等字样海报。据中原万达相关品牌客服人员及门店工作人员消息,目前ZARA店铺已开始撤店工作。“前几天刚刚闭店,门店有可能引进波司登或MJ-Style等品牌。”熙地港商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Bershka和Stradivarius已于去年国庆节后接连撤出。
此前,ZARA母公司Indi-tex也曾公开宣布将在两年内关闭1000至1200家门店,主要关闭规模较小、盈利能力小于26万欧元以及可以被线上或周边门店取代,关店后不影响集团营业额的门店。由此来看,此次在中国市场开启品牌线下大清洗,无疑表示Inditex集团在疫情影响下将关店计划按下了加速键。
值得注意的是,Inditex集团对于线上的探索并未停止。其曾表示,2020年至2022年,计划主要包括每年资本开支9亿欧元,其中数字化投资未来三年将会合计投入10亿欧元。业内人士表示,当品牌处在快速发展期或上升期时,为了战略诉求而暂时舍弃一部分原则是必然的,当浪潮退去,品牌的选址势必会更严谨。“一些在过去可开可不开、最后开的门店,便会成为这一轮闭店的对象,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项目在与原品牌租约到期后的主动调整。”
两年8家快时尚败走中国业绩不佳是主因
实际上,快时尚品牌这几年在中国市场发展并不如意。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内不少于8家快时尚品牌接连撤出中国市场。
2018年11月,英国高街服饰零售商NEWLOOK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其称在2018年内关闭剩余120多家门店。
2019年5月,Forever21中国官网客服人员向媒体证实,继4月底宣布关闭中文官网和天猫、京东旗舰店后,由于国际业务运营策略调整会在近期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2020年,随着疫情的暴发,美国服装巨头Esprit宣布5月31日全面关店,而此前其天猫旗舰店、线下门店、官网已加入1折清仓阵营。10月,Topshop在香港最后一家中环旗舰店关门,从此彻底与大中华区线下渠道告别……
快时尚行业进入中国十年有余,在充分发挥了时尚基础教育的作用后,最初那批快时尚消费者对这些品牌逐渐感到“疲惫”,同时选择也比以前更多元。
“随着近几年中国消费者的愈发成熟和市场的快速发展,加之电商、国际运动品牌、中国制造的崛起,都使得早期在中国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疯狂跑马圈地的国际快时尚品牌开始步入一轮结构调整期。”CBRE世邦魏理仕郑州商业部董事、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张桐对记者表示,与“关店”“退出中国市场”等带有吸引眼球目的的字眼相比,用“瘦身”一词来形容多数快时尚品牌集团的动作似乎更合适。
与此同时,快时尚从风光到低迷的变化,也与购物中心和快时尚之间的博弈关系发生改变相关。业内人士指出,快时尚品牌在购物中心的议价能力已没有以往“吃香”,早期商场出于运营需要,希望借助快时尚品牌引流,但当商场的品牌成熟,未必会再愿意提供大面积的场地和租金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