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脱贫了,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多亏了他帮扶。他有空就往俺家里跑,嘘寒问暖像一家人!”

  “受疫情影响,他不光指导我们企业防疫,还想尽办法协调复工复产、战胜困难!”

  “他是个‘恨活’的人!一旦有工作任务,不管忙到什么时候,必须干完……他长年累月超负荷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

  连日来,在洛宁县城乡村、企业车间,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念叨着一个人的名字——马利军。

  2020年11月27日,洛宁县委原常委、原常务副县长马利军在赴河底镇督导脱贫攻坚工作途中突发心脏病,因抢救无效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5岁。

  崤山低垂,洛水呜咽。马利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践行了洛阳市委提出的副中心城市建设“进取、拼抢、攻坚”三种精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近日,洛阳市委作出决定,开展向马利军同志学习活动。

  马利军以一腔碧血丹心,在河洛大地筑起了一道美丽彩虹,成为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楷模。

  “脱贫攻坚是一块硬骨头。一定要走到群众家里,才能帮群众把事情办好、办实。”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会对群众有多少真情!

  2020年3月,马利军调任洛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兼任洛宁县脱贫攻坚“第一战区”(含城郊乡、小界乡、东宋镇、河底镇)指挥长。

  “一定要走到群众家里,才能帮群众把事情办好、办实。”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马利军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经常是走在一线、干在一线。采取“四不两直”工作法,深入战区各乡镇、村,督查遍访了有贫困户的126个村。

  “他真是俺的及时雨,每次遇到困难,总能见到马县长,他帮俺办事比俺想得还周到。”小界乡山后村贫困户王百超说。

  刚到洛宁不久,马利军在对贫困户家访中,了解到王百超孩子残疾、家庭比较困难的情况后,就帮他制定了种植烟叶致富的帮扶计划,并协调相关部门及驻村第一书记从烟叶育苗、移栽、管护、收购环节全程指导,年增收3万元以上。后来,马利军又鼓励王百超积极发展谷子、油葵等特色种植6亩。2020年,王百超家庭总收入达7.9万元。

  有一次路过山后村,听说王百超因腿部骨折在洛宁县医院住院,马利军带着牛奶等慰问品及500元送到王百超手中,叮嘱其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康复,共奔致富小康路。“我生病住院,马县长恁忙还抽出时间看我。后来听说他连自己家人有病住院,都没空去看,我真感动得不知道说啥好了。”说着,王百超哭得泪如雨下。

  冀庄村是城郊乡原来的一个“信访村”。村庄面积大、人口多,村内产业基础薄弱,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352人。村民因征地拆迁问题不断上访。

  “群众利益无小事,要让村党支部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心向党组织靠拢,劲往党组织汇聚。”有着在伊川县当过县委组织部长的经验,马利军多次进村了解实情后,把建强村级党组织、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解决问题的主渠道,带领乡、村两级党员干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提升。

  他经常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同驻村书记和村干部一道对冀庄村33户因病致贫户和9户因残致贫户进行入户遍访。

  在冀庄村四组贫困户郭满良刚建成新房的家里,院内地面进行了硬化,安装了崭新的大门,新配置的生活电器和家具等物品一应齐全。“马县长今年第一次到俺家时,我们一家人挤在两间破瓦房里,连院墙和大门都没有。”郭满良介绍,他家3口人,妻子秦捆52岁,精神二级残疾,无自理能力。“马县长当天晚上就召开协调会,共同商议俺家危房改造事宜,筹资房屋改造资金6万余元,一个星期后,新房开工建设。”

  “马县长老‘恨活’,恨不得一天就把事情全办完了。”郭满良说,“不论是群众家里事,还是集体的事,马县长办的实事,我们数也数不过来。”

  针对年久失修、群众意见比较大的村内道路,马利军多方协调,完成了冀庄村4公里通组道路硬化工程。不到一年时间,冀庄村旧貌换新颜,村内3类基础设施和7项基本公共服务极大提升,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达15万元以上,干部工作有了“硬气”、村庄发展有了“底气”……

  2020年以来,在马利军的努力下,洛宁县建设集中搬迁安置点17个,800户3066名贫困群众全部搬迁入住;投资2940.16万元,实施87处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全县集中供水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率大幅提升……他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他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在疫情防控和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他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庚子新春,疫情如火,形势严峻!

  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遭受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马利军每天坚持深入城乡防控站点、超市等重点部位督查工作,带领广大包乡包村党员干部走村串户,登记排查返乡人员,宣传防疫知识,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城乡社区人口密度大、人员结构复杂,防控难度大。马利军提出将党支部建在小区里,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针对无主小区,建立健全了“136”工作机制,实现“一有三包六到位”。

  严防、排查、上报……党员、干部、群众构筑起一道道坚实的生命防线。一道道网格化、全覆盖、全天候、无盲区的组织网络,汇聚起洛宁党员干部群防群治、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在疫情冲击下,县乡部分防疫物资紧缺。县产业集聚区的中元服饰公司有转产防疫物资的想法,马利军立即表示赞同,很快就协调县发改委和市场监管局开辟“绿色通道”,仅半天时间就为企业办理了营业执照及项目备案手续。

  他还亲自多次赴省药监局驻点帮助企业办理医疗器械资质,抓住机会就向相关处室对接汇报,最终使原本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口罩(防护服)检测工作,在短短两周内就顺利通过,取得了相关许可证件,帮助企业新上医用口罩生产线六条,日生产口罩能力提升80多万只,有效缓解了医疗物资匮乏的困境。同时,他指导企业申报外贸订单,帮助纳入商务部出口欧盟国家“白名单”。

  “在疫情面前,中元能顺利转产增效,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关键时期马县长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给了企业信心,让我们吃了定心丸!”企业总经理陶慧康说。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做好复工复产工作、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就成了马利军的心头大事。

  马利军常说:“要热心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甘当服务企业‘店小二’。”疫情缓解后,他得知部分矿山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境时,立刻带领县直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各企业代表举行座谈,现场答疑、协调办理,解决矿山企业融资、办证、民爆等方面问题,对暂时无法办理的事项,全部建立台账,进行了任务认领和责任分解,很短时间内就为企业办理到位。

  为促进贫困劳动力有序、顺利返岗务工,他牵头组织开展了跨区劳务协作、“线上招聘”“小型巡回现场招聘”及“三问一帮”就业帮扶等系列活动,累计完成技能提升培训1万人次以上,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4917人,确保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落实落地。

  在去年召开的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马利军荣获“洛阳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他‘恨活’,事不干完不罢休。守初心、甘奉献,在为民服务中书写生命的长度与厚度!”

  “党把自己放在这个岗位上,就要为党守初心,为民做奉献,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马利军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晨调度、晚研判”“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到洛宁县工作以来,马利军分管重点项目建设。他坚持每周抽出3-4天,早上6点即深入重点项目调度进度、现场办公,晚上则召集会议、研判问题……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实现了全县153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54个项目竣工投用。在他的协调推动下,总投资1.05亿元的手机背光屏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马利军‘恨活’,手里不能存活。每项工作,无论多么繁杂艰难,涉及多少相关部门,到了马利军手里,都有办法扎扎实实地完成。而这背后是他更多的心血和付出。”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而这背后,是办公室里那盏经常在深夜还亮着的灯,是一项项扎扎实实的工作:

  大力推行“并联推进、容缺办理”,坚持每月组织召开一次项目联审联批会,实现了11个项目提前开工,8个项目提前竣工投产;

  采取“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的方式,奔赴徐州、麻城、郑州等多地招引优质产业项目,最终促成了总投资23亿元的中州华悦五星级酒店项目签约落地;

  深入全县矿山企业,实地督导检查“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洛宁“绿色矿山”创建企业数量跃居全市第一;

  ……

  “常听熟人说利军回市里开会了,一打电话,不是在返回洛宁的路上,就是正在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大禹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是九过家门而不入啊!”马利军的爱人张艳丽说着,眼里满是泪花,不禁哽咽了。

  有一个细节至今感动着他的很多同事——

  去年,马利军的父亲生病住院,马利军一直没有时间去探望。一次在赴洛阳开会间隙,他匆匆到医院与父亲和家人见了一面,分别时,11岁的儿子紧紧抱着他,哭着喊着不让他走,可他还是带着对父亲和儿子深深的歉意离开了……

  马利军曾经对家人许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爱人和孩子好好出去游玩一下。现在,连这个小小的愿望都成了永远的遗憾。

  一位诗人为他送来了这样的诗句:

  在崤山洛水间

  他栽植着农家致富的“五朵金花”

  他栽植着锦绣田野上的果香林茂

  他栽植着雨后春笋般的乡村企业

  他栽植着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他把自己也栽植在这片黄土地上

  他的一腔碧血丹心

  化作了这片土地上最美丽的长虹

  ……

  马利军走了,但他那满腔热忱地为民情怀,依然在洛水河畔激荡;那风尘仆仆的身影,在崤山脚下筑起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