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朝
张改花半年多没见过自家的牛。
11月23日,宋西上把牛群赶回了家。从黄河岸边到关底村20公里,一群牛走了七八个小时。
16头老牛认识女主人,摸摸老牛头,牛们顺下了眼睛;10头小牛犊第一次回家,怯生,壮着胆子凑到张改花跟前,偷偷伸出舌,舔了下张改花的手背。
53岁的宋西上是渑池县南村乡关底村人,张改花是他的内当家。
秦岭余脉沿黄河东延,到渑池县、新安县交界处依旧是崇山峻岭,关底村藏在其中,从国道241到关底村,要上很多45度的瞪眼坡。
三月春草绿,宋西上赶牛下山;寒天草木黄,牛群归家。除了侄女结婚找人照看几天牛群,200多天,宋西上天天放牛。
放牛的第一站在叫洋壶的地方,第二站在涧河河谷,第三站在小浪底库区黄河滩地,八九个月,牛不归家。
牛们的第一宿牛地是洋壶树林,第二宿牛地是河谷崖头下,第三宿牛地是小浪底移民搬迁后废弃的几孔窑洞。
宋西上有一辆面包车,每天九点开车从家到宿牛地开始放牛,下午五点牛们吃饱喝足后被他轰到宿牛地。上车、打火,20分钟到家。
牛在野外过夜,从无人看管:没人偷。没人敢偷!
除了国道、省道,南村乡有通往村组的乡村道路70多公里,关键节点共装55个监控摄像头,人、车经过都要眨眨眼、有影像记录。
南村乡最后一次丢牛在2013年:两个外地人用集装箱汽车偷走两头牛,当地公安调取监控资料第二天破案,牛归原主,偷牛贼进监狱。
宋西上是个老司机。之前他一直在当地矿坑里开后八轮车,2015年矿山停采,他从司机变成了“司牛”。
2016年宋西上有基础母牛13头,2017年20头、2018年15头、2019年20头、2020年18头。
一头母牛一年下一个牛犊,这几年牛价持续上涨,5个月的牛犊现在能卖8000元到10000多元。
母牛下犊,政府要来登记、拍照、上传,然后发“红包”。
2016年度,宋西上新增犊牛10头,政府奖补12000元;2017年度新增犊牛20头,奖补8635.65元;2018年度新增犊牛15头,奖补6600元;2019年度新增犊牛15头,奖补9000元。
今年,宋西上卖了8个牛犊、两头老牛,得钱11万元,3头“白顶门”母牛,买家出9万元他不卖:指望它下犊!
宋西上白天放牛,早晚在家帮张改花种地。除了小麦玉米,张改花在山坡上种了30亩花椒树,今年花椒行情不好,收入3万元。
宋西上小儿子上高中,大儿子在深圳务工。宋西上两口子动员大儿子回渑池务工、成家:县城的房子能买起,深圳的房子太贵。
关底村不少村民都搬到了渑池县城,张改花在闲置的房子里储备了很多麦秸和玉米秆,足够26头牛吃3个月。
宋西上赶回家这群牛,值40万元。
短评
读一读想一想
□王民选
平朴千字文,讲的小放牛。
读后有三点思考:一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农民就业由矿山转回旷野,养殖也不少挣钱。政策对了头,农民有奔头。二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小小监控摄像头,牛自然放养,人干活放心,农民安居乐业的心情在放飞。三是惠农政策亟待稳定。新生牛犊补贴款一年一个样,是政策变化快,还是落实不一致?农民的疑问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