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广汉10月7日讯(记者 周鸿)在广汉,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在他们心中有一个熟悉的词语——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先”来自于1980年4月,一块牌匾的替换。然而就是因为这个牌匾,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不仅让广汉市向阳镇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也成为广汉市一直保持的信念,其改革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近年来,广汉市更是承担起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以及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在先行先试中走出一条“广汉特色”的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之路,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破题、探路、积新的经验。
向阳公社摘牌
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时间回溯到1980年4月18日,当时的广汉县向阳公社的社员们早上出工经过公社门口时,还看见人民公社的牌子端正地挂着,中午回家时,却惊讶地发现牌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向阳乡人民政府”。
这种做法当时在全国来说是首例。其摘牌的执行人正是当时的公社主任钟太银。钟太银的这一摘牌举动,反而让向阳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成就了广汉“敢为天下先”的美名。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修改后的《宪法》规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府。
向阳乡人民政府的挂牌,在全国率先实行基层政权改革后,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每家每户都可以分土地,这预示着只要肯干,家里就可以留下更多的粮食供自己支配,极大的提高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
“因为父亲是乡干部,拿工资,所以他没有分土地。家里5个人就分了6亩地。”钟敏说,包产到户第一年,家家户户缴纳了公粮后,都有了充足的余粮。吃不完的话,还可以卖给粮站。
这一年,钟敏家里养了肥猪等家畜、家禽。“过年的时候,妈妈给我做了新衣服,买了新书包,还让我们随便的吃,第一次吃的饱饱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钟敏仍然感受到幸福。
这是广汉开启农村改革的开始。在农村综合改革的道路上,广汉秉承川“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迈进,努力实现自下而上探索和自上而下推动之间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广汉市更是承担起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以及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在先行先试中走出一条“广汉特色”的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之路。
其中,2017年5月,广汉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开始了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的探索之路。
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助推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双增长
广汉实施农村综合改革,不得不提到三水镇友谊村的成功。
曾经的友谊村只不过是一个烂泥塘,少有外人来这里。而现在的友谊村修建了平坦宽旷的村道,栽上了整齐的树木,建起了大型的水上娱乐设施,建成了省级钓鱼竞训基地,成为大家垂钓、品茗、休闲的好去处,成为了国家级AAAA级景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庄。
友谊村在传承改革基因,脱贫奔康致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牵住了“牛鼻子”,找到了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钥匙。按照“清产核资、股份改造、统筹经营、融合发展”为思路,通过“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固化股权、按股分红”方式,组建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了现代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增加了农民收入。
集体资产量化总值1521万元,然后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进行确认和集体经济股份及村民股权进行确认。村集体持股29.11%,剩下70.89%的股权则采用人人均等的方式直接量化到3594名村民头上,每人享有3000元的股份。
“我们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1521万元量化,村集体持股29.1%,而3594名村民持股占70.9%,人均持股3000元,实现村民变股民。”友谊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共吸引社会资金2亿余元,村集体年收入由原来的3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以上。
将集体资产量化以股份的形式分给村民后,友谊村通过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实施产村相融,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分别完成了友谊村美丽乡村规划和易家河坝旅游规划;规划了水产、水果、蔬菜、粮食、花卉五大片区,规划片区内的土地流转必须按规划产业发展。
同时,友谊村通过整合美丽乡村、新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资金,结合景区创建,开发以亲水、亲子为主题的乡村水上娱乐项目,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结合友谊村的产业多样,风景秀丽的特色,大力发展了乡村旅游业,将原来的传统种植养殖业,提升为体验观光农业。成功举办了“乡村文化垂钓节”和“易家河坝葡萄采摘节”系列活动。
通过体旅结合打造以省级钓鱼竞训基地为核心的西部钓都,现在的友谊村年吸引游客约60万人,全年旅游收入超过10000万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突破3500万元,年收入突破150余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000元。(图由广汉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