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永乐通讯员 鹿秀辉 冯鹏飞

  在辉县,竟然藏着一家中科院的研究所——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究院,而这家由河南共铖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金属所合作共建的研究院就藏在河南孟电集团近两年打造的共铖科技园内。

  孟电集团从七八十年代的五小工业起家,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壮大,现已发展成热电、水泥、房地产、污水处理等多领域经营的现代化企业集团。由于企业涉及领域多属传统行业,环保和市场压力与日俱增,孟电集团近年来一直在寻找新项目,谋求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孟电集团董事长范海涛认为,环保持续高压态势面前,企业不转型不升级,没有出路!“我们走高端装备这条路,早几年就开始谋划,为啥现在才出手,就是要在大局中找方向,在契合中找定位。”

  转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关键靠什么?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让范海涛深知,没有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在他看来,谁有了人才,谁就能领先发展。“不能光守着自己的老摊子,站在家门口两眼还要盯着全国、全世界,要借别人先进的脑子。”

  外出学习时留意人才,通过人才介绍人才,恳请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人才,孟电千方百计寻觅人才资源。共铖科技公司总经理张金利,他37岁就曾是当时河南最年轻的教授级高工之一,多次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评委。那么,这么冒尖的人才不去南方条件好的地方,为啥甘愿来到豫北的小乡镇?“我之所以选择孟电,是因为佩服范清荣和范海涛父子两人的社会责任感,始终主动作为,坚持走转型升级、提质发展的道路,他们一直在引领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家不具备这种精神”。张金利坦言。

  范海涛说:“人教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一大片。”为了让人才留下来,孟电下了大力气。尊重人才,高看人才,关心人才,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除了高薪聘请,建设高水准的研究院,还建设了高级专家公寓,积极为科研人才在食宿、交通等方面提供便利,使其无后顾之忧。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目前,共铖科技公司70%以上的员工都是技术型人才,教授、研究员5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博士6人,工程师、注册会计师14人,这些人才为孟电在高新技术领域拓荒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给人才提供施展的平台,孟电集团多次到北京、沈阳拜访,诚意打动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对方最终决定在孟电设立了研究基地,并共同建设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究院。

  同时,公司还与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深度合作,建设新乡先进制造业研究院,努力培育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共同建设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并进行示范推广应用。

  张金利介绍,两个研究院所将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优势互补、双轮驱动,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高端装备和金属制品精密加工及智能制造领域做强、做精、做优,努力向国际第一方阵目标挺进。

  目前,公司正在吸引金属新材料加工类项目和电子信息类项目入驻。由公司控股的兴迪锻压设备制造公司已经入驻,该公司掌握液压成形机床创新设计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高铁民用行业,以及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

  由于产品大多是高端精密仪器用器件,许多产品订单量并不大,但产品附加值极高,“我们生产的一小袋产品就比别的厂生产一卡车产品的价值还要高”,范海涛笑着说。

  园区内将实现基础技术研究、核心设备设计、智能生产制造、周边配套加工、物流商贸集成等全产业链的完整落地,使研、产、销无缝对接,形成大型的产业集群。产业园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60亿元,利税20亿元。

  从高耗能传统产业,到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及先进材料加工科技孵化园,腾笼换鸟的背后,正是基于企业对环保的深刻认识,对企业转型提质的渴盼。“该项目不新占耕地,仅利用孟电老水泥厂的工矿废弃地,一期12万平方米建筑仅用一年时间建成,通过两到三年把底子打好、打牢,再造一个‘孟电’不成问题。”张金利充满自信地说。

  通过产业调整及资源优化配置,引进人才、搭建平台、项目招商再造新产业,孟电集团“老树发新枝”,焕发第二春,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开了好头,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这也正是孟电集团不断有新作为、新发展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