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大河报AI·05版以《五年终相见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归来》为题报道了阔别公众长达1898天之久的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今日试开放的消息。昨天一早,记者便迫不及待地来到河南博物院,对主展馆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经过全程近两个小时的观展,形容感受那就是“不虚此行”。你可能会问,如今的基本陈列相较五年前,是否有新内容加入?近两年的考古发现成果是否有展出?

  此次探展,大河报记者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带来了最新消息,快来一起尝鲜吧!

  九大镇馆之宝都在家吗?

  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虎力大仙求雨未果后说的那句“神仙不在家”。对于想前来观展的游客而言,河南博物院有着“九大镇馆之宝”之称的国之重器,则是他们最想看的宝贝,此次主展馆开放,这九大神仙都在不在家?

  在记者观展途中,首先映入眼帘的镇馆之宝便是贾湖骨笛。“这笛子还能吹出声音吗?”这不,展柜前方的多媒体屏幕正播放华夏古乐团的演奏老师吹奏贾湖骨笛视频呢!

  此外,如果您无法觅得杜岭方鼎的身影,那您可以留意一下“兽面乳钉纹铜方鼎”。据讲解员小姐姐说,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就是杜岭方鼎,只不过标注的是它本来的名字。“新的描述更准确,而且杜岭方鼎这个名字的来源向外地游客解释起来也比较困难。”

  转了一圈,武曌金简、玉柄铁剑、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莲鹤方壶和四神云气图都被记者尽收眼底,但唯独没找到曾上过《国家宝藏》的云纹铜禁。大河报记者了解到,和“泱泱华夏·择中建都”基本陈列同期亮相的还有《国宝特展》,特展将实行国宝轮流坐庄制,每期一件国宝。第一件坐庄的国宝是贾湖骨笛,待轮到云纹铜禁坐庄的时候,观众们就可以一睹它的风采。

  九大镇馆之宝,八个都在陈列范围内,就一个字,香!

  有近两年重大考古成果吗?

  在河南博物院闭关装修的五年中,从“河洛古国”到二里头遗址,中原地区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随着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开放,想细致了解这些考古成果的观众,不用再去遗址现场了!

  “新石器时期”展厅展出了人类的牙齿化石和大象的骨骼化石,也直接证明了在几千年前的中原,是有大象生存的。

  记者注意到,此次也展出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李家沟遗址考古成果,这部分内容是此前没有的。据讲解员介绍,以前都是从裴李岗文化开始讲起,李家沟遗址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农用工具、陶器和人类骨骼,这也说明一万年前左右人们就开始聚族而居,走出山洞搭建房屋,并且开始耕种农田。

  近年来轰动一时的仰韶文化时期河洛古国、巩义双槐树遗址、荥阳青台遗址、南阳黄山遗址的制玉作坊等考古发现也都在陈展范围内。在众多展品中,一条趴在瓮棺上的壁虎引起了观众的注意。“瓮棺是仰韶时期的葬俗,这条壁虎是贴塑上去的,它是一种生存能力比较强的动物,表达先民对生命延续的渴望。”讲解员告诉大家。

  在现场,记者也看到了名动一时的平粮台遗址考古成果,展示了两段制作精良的陶制排水管,并在一旁用多媒体系统向观众展示了陶制排水管是如何连接在一起,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这套4600年前最先进的排水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从此告别“脑补”!

  圆鼎和方鼎有啥区别?

  在夏商时期展厅中,一排厚重的青铜鼎静静矗立,有圆的,有方的,很是威武。讲解员问观众,你能看出它们的区别吗?“除了形状不同,好像没什么区别。”大家大眼瞪小眼,说不出个所以然。“其实,这些鼎的形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到目前为止,在商代,只有王族和贵族的墓葬里出土过方形器物,所以说方形器是商代贵族身份的象征。”

  “圆的呢?是老百姓用的吗?”有观众问道。讲解员说,夏商周三代所有青铜器在当时都相当于黄金,百姓是不可能拥有的。圆形器级别可能比方的要低,如果一座墓葬只发现了圆形鼎,那么可以说明这座墓葬的级别还不是特别高,但如果有方形鼎,那一定是王族或贵族。“郑州发现了那么多方鼎,也说明了郑州在那个年代的地位。”

  记者手记:从“以物说物说史”到“说中”

  从10点30分开始逛展到结束,花了近2个小时才把已开放的一二三层所有展厅看完。讲解员介绍,目前展示的5000余件藏品,粗略估计已经占了总藏品90%左右,如果要系统地从头看到尾,大概需要两个半小时。不得不说,这也是对体力的一种考验。

  记者了解到,此次主展馆开放,每个讲解员都要准备近35000字新的解说词,而以前的解说词只有20000字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多出来的15000字都是新增加的内容。而从实际观展情况来看,河南博物院憋了这么久,的确也拿出了不少干货,值得点赞!

  早期展览中,大部分博物馆还是以物说物、以物说史,通过介绍具体的展品从而让观众明白历史。然而此次的“泱泱华夏·择中建都”主题,则是强调“中”的概念,通过整合河南地区的文物,抓住中原古代发展中的闪光点,再现中原文化的悠久与辉煌,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