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今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江苏作为唯一省级政府代表发言交流,进一步明确在稳定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深化综合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用“最强大脑”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深化改革,紧密结合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

  江苏是研究生教育大省,江苏全省共有近22万在校研究生,数量居全国第二,也是教育部确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江苏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苏发展需求,通过新增审核、动态调整,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江苏先后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和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配置制度等。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这既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加契合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江苏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破题之举”。在立项建设的省级优势学科中,43.6%的学科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解决了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

  “近几年我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中,招生指标增量基本上用于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洪流透露,去年江苏在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达10.2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总数56.7%,2020年超过60%,江苏已形成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

  学位授权点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以前,有的高校将学位授权点作为实力的体现,在争取学位授权点时使尽全力,但现在各高校心态已发生改变。“自2015年实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以来,我省高校的学位授权点增设数量都小于撤销数量,近3年增设数量都不超过撤销数量的2/3。”洪流介绍说,去年江苏共撤销博士、硕士学位点19个,增列相应学位点12个。2018年江苏共撤销博士、硕士学位点34个,增列相应学位点22个。

  葛道凯说,近期,江苏正在研究制订《“十四五”江苏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将更加科学布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努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为我国早日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江苏的积极贡献。

  瞄准产业,科教深度融合打通创新链条

  晁阳是南京海融医药董事长,同时也是省第六批产业教授。“我们一直积极与高校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产学研合作,这也是我们公司快速发展的一大动力。”晁阳介绍说,企业先后获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科技创新载体,截至目前已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人。

  江苏的研究生除能够跟随高校的导师学习知识,还能跟随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甚至企业老总学到来自产业一线的“干货”。从2010年开始,江苏在国内率先开展产业教授(兼职)选聘工作,从省内企业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到省内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目前,已遴选六批次共1601人次产业教授到30多所高校任职,涉及智能制造、信息、化工、金融、医药、农林等30多个领域,涵盖1081个企业,每年有6000多名研究生专业能力因此得到提升。

  “产业教授体现的是‘产业’+‘教授’的组合,其实质就是推动教学、科研、经济三者的融通、融合。”葛道凯说,江苏研究生教育在推进产教融合工作中起步早、动作快,通过政策引导、环境优化,基本形成企业和高校“平台共建、项目共研、资源共享、成果共创、人才共培”的良好格局。

  江苏还把研究生“送出去”,建立4658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导师、8000多名企业导师和数万名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通过设立研究生工作站,不仅扩大了人才培养资源、创新了培养形式,而且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洪流说。“目前,我们已与国内近10所‘双一流’高校合作,联合培养面向产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胡义东表示,“我们既要致力于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同时也要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去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联合出台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率先打破研究生工作站“终身制”,实行淘汰制。2016年、2017年分两批次开展研究生工作站期满考核,421家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工作站被摘牌。

  把好三关,高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

  9月11日,最新全球ESI数据发布,东南大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万分之一。此前在首次公布的全国“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江苏有15所高校、43个学科入选,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0.9%和10%,当前,超过90%的研究生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就读。

  “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提高质量是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葛道凯介绍,优质生源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我省高校坚持完善研究生生源保障体系,包括优化招生计划配置等,建立优质生源激励机制。据统计,来自“双一流”高校的生源占我省高校研究生总招生数的37.77%。

  与此同时,我省还努力推动“学位挤水”,引导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努力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出口关”。去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毕业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

  严把招生“入口关”、严抓毕业“出口关”是基础,把好培养“过程关”,支持和激励研究生进行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探索,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导师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近年来,我省聚焦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问题,首次明确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划明“红线”,建立负面清单。高校从源头上严控导师准入资格,大力推行导师轮转招生制,实行招生年度审核制,打破“导师终身制”“导师必招制”和“招生规模平均分配制”,对不符合招生条件的“三无”导师和“问题论文”导师一律暂停招生。

  “‘十三五’以来,全省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年均达43亿元、年均增长超过7%。”葛道凯说,江苏省教育厅每年委托第三方对全省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并发布报告,“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高校毕业研究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7.24%。”

  记者 王 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