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亚伟 通讯员 崔兴辉 董瑜雪

  “老王,你发明的机器真中,花生秧齐刷刷的还不掉果儿!” 9月22日,在延津县司寨乡郭柳洼村,村民张继山用拖拉机后挂的这台小型花生收获机收完一亩地后赞不绝口:“虽说比大型收获机多费点时间,可不用排队,收得也干净!”

  郭柳洼村一共4500亩耕地,光花生就占了3000多亩。进入收获期以来,村里的4台大型花生收获机日夜不停运转,因为排不上队,张继山选择试试老王研发改良的小型花生收获机。

  老王名叫王喜发,今年53岁。2013年,妻子患上类风湿后干不了重活,看病要花钱,王喜发还不能外出打工,家里的日子陷入谷底,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老王,选择继续在种地上下功夫,在自家8.25亩地基础上,他又承包了7亩地。2018年8月,老王买了台小型花生收获机,但他发现花生秧收上来后歪七八扭,有不少花生被丢在土里。他让别人驾驶,自己跟在后面看,发现是铲头太窄和收获轮数量不够造成的。

  老王跑遍农机市场,发现花生收获机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从中看到了商机。为了改良花生收获机,老王从零学习电焊,在自家院子搭起“工作室”,专门留出一亩地作“试验田”。在一次安装铲头过程中,他的手被划了5厘米长的大口子,可他缠上纱布,接着试验,不想错过当季的花生收获期。

  体弱帮不上忙的王合香曾经高中毕业,看着老王不断调整收获轮的位置,一遍遍设计铲头的形状,她忍不住写首打油诗鼓励丈夫:创业艰难百战多,努力精进不停歇,有朝一日辉煌来,利己利他利人民。

  王合香写在纸上的希望终于变成了现实,2018年11月,在反复搭配、组合、试验后,王喜发改良出多两个收获轮、“人”字型铲头的花生收获机,并申请专利,最终于今年9月13日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更让他高兴的是,他的“改良版”花生收获机已受到获嘉县一家农机厂的认可,准备量产。看着自己伤痕累累粗糙的手,老王说:“能让咱农民省点劲儿,值了!”

  “俺家能缓过来劲儿,我能有心思琢磨改良收获机,得感谢党和政府!”王喜发站在新盖起来的楼房里说:“妻子看病越来越便宜,孩子上学一年补助1250元,种小麦、种花生都有补助!政策这么好,我更得努力加油干,争取早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