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制报记者李梦扬/文图

  “我觉得视频监控没有拍清楚,只要不承认犯罪你们就拿我没办法了,没想到……”一名涉嫌盗窃犯罪的嫌疑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在现场留下的痕迹“指证”了他。让现场物品出来“指证”的人,就是濮阳市公安局建设分局刑事技术中队中队长靳海涛。

  糊墙用的报纸有猫腻

  “他心细得很,他总是有办法让现场的东西出来‘说话’。”心细如尘是同事们对靳海涛的一致评价。

  2002年,濮阳市华龙区某村发生一起命案,刘某杀人后将尸体分解处理,并多次清理现场,导致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内,警方无法找到有效破案线索。“我以为警察找不到尸体,也找不到我杀人的线索,就没事。”落网后的刘某曾这样说。靳海涛到现场后,仔细搜寻可疑痕迹,墙角张贴的一张报纸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时候农村的房子很多人都往墙上贴报纸,没啥稀奇的,但是那张报纸看着比旁边的报纸新一些,纸边也有点毛,跟旁边的报纸不是同一时间贴的。”靳海涛回忆说。他在这张报纸后的墙面上发现了几处米粒大小的斑迹,在确定这几处斑迹就是血迹后,案子很快就破了。

  2015年,濮阳市区的一家诊所被盗,公共视频系统拍到了一个撬开门锁进入诊所的身影,民警抓到了嫌疑人,但是因为没有扎实的证据,嫌疑人拒不承认盗窃。靳海涛在犯罪现场周边的公共视频系统资料中发现,嫌疑人在进入诊所作案前曾经在附近的一棵树下抽烟。靳海涛立刻赶到那棵树下找到了那枚烟头。“当时树边就那一枚烟头,幸亏及时发现取证,要不这证据可能就没有了。”靳海涛说。根据在这枚烟头上提取的DNA和其他证据,在多地流窜作案的嫌疑人终于低头认罪。

  脚印里的“秘密”

  在一起银行被盗案中,深夜接到指令的靳海涛和同事立即驱车赶到案发现场。在勘查了门口情况后,两名年轻民警想进去看看情况。“站住!”靳海涛用手电筒指向门前的足迹说,从脚印方向看犯罪嫌疑人很可能还在里边,直接进去很危险。果然,银行内部视频系统显示,犯罪嫌疑人正拿着撬杠躲在一扇门后。随后,增援的民警赶到,大家合力将嫌疑人抓获。“我发现跑不了了,就是准备拼命的!”被抓后的嫌疑人说。“多亏靳海涛提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忆及此事,同事们还心有余悸。

  工作之余,靳海涛积极探索业务,他撰写的15篇论文在行业核心期刊发表,《DNA+刑事技术破案技战法》《“六拓一规范”刑事技术破案技战法》分别被省公安厅、濮阳市公安局评为优秀技战法。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精益求精、博学广识、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以证据为剑,破译犯罪现场的一个个密码。”靳海涛说。

  人物名片

  靳海涛从警20年,参与6800余起案件的现场勘查,其中,命案等重大案件406起,尸体检验500余次,提取各类痕迹物证6200多份……

  他成功利用指纹、DNA、足迹等信息侦破案件413起,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受嘉奖两次,先后荣获“全省大练兵先进个人”“全省入室盗窃大比武成绩突出刑事技术员”“濮阳市劳动技术能手”“濮阳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濮阳市优秀技术民警”和“濮阳市平安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