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徐建勋王斌

  嵩山脚下再论道,真知灼见迸火花。9月19日,嵩山论坛2020年会在登封市开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届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海内外的70余位文化学者、经济专家等将围绕“何以为家——面对全球疫情的伦理思考”主题展开充分讨论。

  “家文化”积淀抗疫底气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田辰山认为,在此次抗击疫情中,中国政府和人民之所以能做到万众一心,原因在于能够摆正小家与大家关系的文化心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星也认为,中国抗击疫情的效果显著,从深层文化传统来说,与中国人重视家有关。当今信息时代,人们可以在有限的家庭空间利用网络展开交流,在更大范围建立新的联系,构建多重命运共同体,家就是这种新联系的枢纽,是多重命运共同体的核心。

  家的地位,在此次疫情中得以彰显。长江商学院研究员王建宝指出,全球疫情让人与人之间彼此被隔离,家成为被隔离的最小单元,成为我们的避难所。家这个社会组织单元在面对本次疫情的时候,凸显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全德也认为,从优良民族伦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视角看,国人在抗击疫情中表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嵩山论坛组委会主任张广智说,疫情之下,“家”成为被隔离的最小单元,再次彰显了“家”的传统作用和现代价值,中国秉承“天下一家”理念,同各国分享防控救治经验,向应对疫情能力较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诠释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体验”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人类唯有携起手来共抗疫情才是正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远不是一场带来死亡最多的疾疫,却是全球化以来人类首次心理上的“全球体验”。

  全人类如何携手共抗疫情?清华大学教授肖巍提出“全球公共健康伦理”概念,并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进行了三个维度的思考,即保护全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伦理目标、“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观以及公正与关怀的伦理原则。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吗?俄联邦政府金融学院教授亚历山大·N·丘马科夫认为,事实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没什么不同寻常之处。因为自上世纪初以来,人类已经彻底具备全球化特征,只不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对此作出充分反应,克服社会经济落后是建立全球文明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思维和世界观。

  论坛组委会联席主任杜维明说,此次疫情让我们在“家”这个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中重新讨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在世界大家庭中还是个人小家庭中,其成员都必须积极参与合作,才能使最基础的社会集体活跃起来,才能在极大的困难中创造出新的关系、新的价值。

  相关链接

  历届嵩山论坛都关注啥

  第一届举办时间:2012年9月23日至25日主题:从轴心文明到对话文明

  第二届举办时间:2013年9月5日至13日主题: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

  第三届举办时间:2014年8月22日至24日主题:天人合一与文明多样性

  第四届举办时间:2015年9月11日至13日主题:和而不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届举办时间:2016年10月27日至29日主题:转化与创新:迈向对话文明

  第六届举办时间:2017年9月15日至17日主题:成己成人:共建天下文明

  第七届举办时间:2018年9月15日至16日主题:多元共存·和谐共生·未来共享

  第八届举办时间:2019年9月20日至22日主题:文明对话与人类未来

  (河南日报记者王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