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汤传稷

  网瘾少年让家长苦恼

  9月11日,正是学生在校正常学习时间。来自方城县的14岁少年文文(化名),因为治疗网瘾,只能在郑大一附院精神医学科接受治疗。

  谈起文文的病情,文文的妈妈痛心不已:“孩子有点内向,以前常玩手机,我们没在意。今年疫情期间,孩子上网课,我们只有把手机给他。有一次,他凌晨三点还在玩游戏,我就收走了他的手机。后来,他来要手机,我不给,他抢过手机就摔到地上。一天半夜,没手机玩,他网瘾来了,浑身发抖,双手乱抓头发,到处乱转,又哭又闹。不给他手机,他说要跳楼。没办法,只好求医。”

  到医院后,文文的妈妈发现,因为网瘾住院的孩子并不少见。一个因网瘾而住院的女孩,在病房和楼道里发疯一样地乱跑,家人摁都摁不住。

  网瘾已成健康杀手

  一些家长反映,今年春季学校网上授课,给孩子增加了接触手机和网络游戏的机会,上网玩游戏的孩子明显增多。尤其是在农村,许多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由于监管不够,上网成瘾的孩子更多。

  信阳一位农村学生家长说,他孩子初三年级时,成绩还排在班级前几名,高一开始迷上网络游戏,成绩一路下滑。想管好孩子,可没管住。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孩子考得非常差,看着同学都上大学了,孩子自己也很后悔。

  因为上网成瘾而误入歧途的少年屡见不鲜。潢川县一名16岁少年,常到网吧通宵打游戏,因没钱上网,先后多次到老师房间偷钱。老师有所防范后,他又趁同学不备,分批将几名同学的生活费偷走。

  去年5月,世卫大会通过《国际疾病分类》修订本,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4亿。其中12岁到16岁青少年是网络成瘾高危人群。游戏成瘾患病率约为27.5%。

  矫治网瘾不单是医生的事

  郑大一附院精神心理专家郎艳教授说,网瘾就是网游障碍,属于成瘾障碍,其表现包括: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尽管已因游戏产生负面后果,但依然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强度。

  在成瘾人群中,就诊率并不高,因为网瘾患者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自知,一些家长也未将其视为精神障碍疾病。只有一小部分孩子,因被家长强行断网,身心出现激烈反应,病态特征比较明显,才会被送到医院接受治疗。

  患者年龄多在11岁至17岁,男性多于女性,他们常有多动、抑郁、焦虑、躁狂等特征。很多孩子上网成瘾是为了逃避现实:“在学业上不优秀,在网络上要优秀”,“生活没意思,就在网上找快乐”。对这些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物理方法治疗,短期内都能收到较好效果。但要从根本上矫治网瘾,家庭的配合尤其重要。

  很多家庭和学校对待孩子的观念存在偏差,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业,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些孩子成为网瘾少年,最初大多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生活单调乏味,内心感觉被忽视。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如何做人:孩子快乐吗?身心健康吗?

  慎重对待网游

  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和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如将沉迷网络游戏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立网络游戏反沉迷系统,引入网络游戏实名制,开展净网行动等。

  9月9日,心理学、教育学知名学者余知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网络游戏,从监管层面说,政府已经采取很多措施。关键是家长和学校要行动起来,像防范毒品一样防止孩子上网成瘾。

  许多家长往往认为,让孩子玩网络游戏可以培养能力,有利于同龄孩子之间的交往,或者认为偶尔玩一玩没什么。其实,这些想法是相当错误的。对孩子来说,网络游戏没有多大价值,开发孩子的各种能力并不需要通过网络游戏来实现,只要孩子实际面对和处理有关问题,自然会锻炼出相应的能力。

  为了孩子的交往,就更没必要玩网络游戏,不会玩游戏的孩子并不是落伍了。他们将精力用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才是更优秀的表现。既然网络游戏对孩子来说没多大益处,干脆不要让他们接触,因为孩子的自控力差,不要指望孩子自己会戒掉网瘾。

  所以,从一开始不妨像对待毒品一样对待网络游戏。家长、学校和媒体,应当经常进行这样的宣传教育。为了让孩子远离网瘾,家长要以身作则,尽量少玩手机,更不要玩网络游戏,也不要让孩子独立使用手机。从根本上说,要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让孩子自己认识到:他还有很多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要做,根本没有时间去玩什么网络游戏。

  当孩子内心里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形成自控能力,就不用担心他们会上网玩游戏,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