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屈晓妍

  2020年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河南省的主会场设在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村。

  近年来,开封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围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任务,守正创新、奋勇争先,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打开新局面。开封乡村振兴“1+6”示范带建设荣获2019年度全国“三农”创新榜大奖,高标准农田建设获得省政府激励表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功经验得到“全国农村人居环境”公众号推广。

  近日,记者探访这座豫东平原的农业生产大市,对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近距离观摩,看看一个以文化闻名的八朝古都,缘何能担农业农村工作大任,并成功争取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承办权?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农牧生产取得新突破

  严格落实“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要求,全市农牧生产形势向好。

  农牧生产再夺丰收。2019年全市粮食总产307.38万吨,再创历史新高;2020上半年全市畜牧业平稳发展,生猪产能恢复持续向好,为全市应对新冠疫情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屡获表彰。全市超额完成2018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3万亩;高标准完成2019年度18万亩建设任务,并受到省政府1500万元激励表彰;7月30日,开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被省农业农村厅全省印发推广。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今年以来,全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往年的高水平。全市农产品定量检测总合格率为99.0%,畜产品抽检总合格率达100%。全市已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121个,累计承担制修定各级农业标准和技术规程115项,先后创建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8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8个。、

  持续推进“百千工程”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新提升

  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改善农民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幸福美丽乡村。

  建立了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结合“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和“村庄清洁行动秋冬战役”,全市普遍开展村庄垃圾“清零”行动,重点清理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坑塘沟渠、河边桥头、道路两侧等地方堆弃的垃圾及杂物。同时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常态化管理和维护,确保保洁机制长效运行。各县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村庄保洁人员配备均超过0.3%,村庄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

  有序开展“厕所革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好源头关,将责任细化到改厕的产品采购、施工、监管、验收等各个环节。累计完成卫生厕所改造52万余户,创新开发了人居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对户厕改造进行信息化管理,一户一档。

  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优化。2019年以来采取强化宣传、高效管控、督导巡查、严格奖惩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加大秸秆清运力度,严格落实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管理制度,依托蓝天卫士监控平台,配合2070个应急小分队,24小时不间断管控,禁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始终保持省蓝天卫士监测“零火点”。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以上。超额完成省下土壤污染治理年度攻坚任务。化肥使用增幅连续四年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25%。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产业扶贫取得新成效

  开展“十链百园千基地”建设。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全市打造10个以上以小麦、花生、大蒜、蜜瓜、菊花、红薯、食用菌、生猪、牛、羊、鸡、鸭等为主导的全产业链,100个扶贫产业园和1000个扶贫产业基地,力争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升带贫能力。到2020年底,全市在原有产业叠加度基础上再增加1个产业叠加度,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中产业收入再增加3000元。

  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带贫功能。去年以来,全市依托3个省级、3个市级和20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带动贫困户7800户。

  发挥种养业带贫优势。通过项目倾斜和资金支持,发展优质小麦、大蒜、花生、果蔬、草畜等生产基地60万亩;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广“两瓜一菜”种植模式,发展带贫设施农业2.44万亩,大棚9112座,带动贫困户7000户。

  加强龙头企业带贫作用。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推动龙头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等相关经营主体紧密链接,形成利益共同体。截至目前,已培育63个带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13000户。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贫作用。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重点向贫困村和带贫作用大的合作社倾斜。截至目前,具有带动贫困户的经营主体675个,覆盖贫困户17000户。

  探索“价格保险+产业扶贫”新模式。2019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蒜价格保险试点,本次试点保险保障对象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保费市、县财政各承担50%。全市共承保大蒜价格保险6.58万亩,覆盖贫困户20980户。

  强化农技服务“造血”功能。按照“市级分县包乡、县乡包村联户”的原则,挑选400余名技术人员组建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队,共开展科技扶贫12万人次,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20多项,通过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贫困农民2000人。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农业产业化达到新高度

  农业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总数达25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63个,绿色食品标志许可85个,新增通许小麦、尉氏桃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总数达6个;我市2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目前我市获得了5个省级区域品牌、4个省级企业品牌、22个省级产品品牌、6个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

  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市现有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含兰考),14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含兰考)。我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合格7家;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总数达到7家。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市通过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4531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30家,共创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5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5家,评定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68家。全市共有经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2950家。

  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兰考“湖羊-蜜瓜”、杞县“大蒜”、祥符区“花生”);培育市级产业园3个(通许县“菊花”、尉氏县“食用菌”、尉氏县“优质小麦”);培育县级产业园20个。

  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累计流转土地174.7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