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能入园”到“入好园”,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遵循新发展理念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统一部署,常州对标一流教育强市,紧扣“普及”和“普惠”改善学前教育短板弱项,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期盼。

  聚焦短板扩资源,保障幼有所教

  针对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上学问题,常州大力推进教育供给提档升级,三年内新增学位8万个,有效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加快推进教育基本现代化,努力确保学前教育“有园上、上得起、就近上、有质量”,推进中小学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升级,全面推动高校职校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努力让每一个人都平等享受优质的教育。

  相比人民的期盼,学前教育目前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入园难”“入园贵”依然是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之一;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资源不足,幼师队伍建设滞后,监管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提高……破解这些难题,才能啃下教育领域改革攻坚过程中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幼儿园大校额现象普遍存在。大校额现象的产生是指幼儿园班级数超过国家规定轨制,导致学校办学规模过大的一种现象。大校额现象的产生,源自国家、省、市对幼儿园办学规模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规定等遗留问题,以及受办园边际成本、资源配置均衡性等多元因素的影响。

  因办学边际成本的影响,部分幼儿园往往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吸纳更多的幼儿就读,降低生均成本,借助扩大办学规模以降低办学成本。为此,常州通过紧密结合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科学布局区域学前教育资源,开展新一轮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修编工作,建立幼儿园布点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到2022年补足学前教育缺口学位数。

  标本兼治,破解大校额难题

  既注重“硬件”建设,强化学前教育的规划和投入,也注重“软件”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监管责任;既注重治标,破解当前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也强调治本,补齐制度短板;既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办园,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也遏制过度逐利行为,分类治理无证办园……紧扣老百姓的关切,从根本上为破解“入园难”“入园贵”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据了解,常州大力增加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总量,进一步增强市级“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经费”对辖市、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实现了市级专项经费投入总量翻一番。同时,建立收费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政府、社会举办者和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

  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常州通过制度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标准核定、备案管理”的原则,加快推进公办幼儿园教师员额管理体制改革。“一本资格证”把牢入口关,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编外幼儿教师可通过考核择优转为备案制幼儿教师;“一张工资条”强保障,通过加大投入多措并举提高幼儿教师待遇保障水平;“一本培训书”促成长,以实际需求和实践教学能力为导向,促进专业成长和终身教育。

  针对城镇新建小区、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等普惠性幼儿园资源严重紧缺的现象,常州坚持政府主导,完善公办幼儿园为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辅、营利性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办园体制,到2022年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不低于85%。2020年后新建成的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原则上均应办成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同时,不断深化办园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办学模式,建立公办园和民办园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省优质公办园的示范引领作用,采用委托管理、城乡共建、校际联盟、项目合作等模式,推进名园集团化管理机制改革,到2022年实现区域内集团化办园覆盖率达90%。

  立德树人,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从过去的以“物”为主、以“硬件”投入为主,转向以“人”为主、以“内涵”投入为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常州精心打造“一园一特”“一园一品”办园特色,坚持以“给儿童幸福童年”为发展目标,以“课程游戏化项目”“前瞻性项目”建设为抓手,转变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改革,因地制宜孵化优质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游戏化课程新样态。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级课程游戏化项目园24所,市级课程游戏化项目园23所,省前瞻性项目园4所,钟楼、新北2个区域荣获2019年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区域推进项目区,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覆盖全市90%的园所。

  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了,儿童不再是一个等待装知识的“容器”,而是能够主动学习的个体,他们不是“小号的成人”,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思维逻辑;幼儿园的环境变了,不再是以往的水泥地、地板砖,而是增加了小山坡、戏水池、沙池、草地、泥地等自然的生态环境,让孩子能够更贴近自然,感受自然;幼儿园的花草树木不再是用于装饰,而是多了很多果树,一年四季都有开花结果的植物,这些自然环境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重要资源;幼儿园的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了,附近的公园、超市、菜场都成为孩子们走向社会的重要场所,在那里,他们获得了更多生活经验、交往经验。老师们成了孩子的陪伴者、引导者和支持者,他们通过观察孩子、与孩子共同生活了解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用自己的专业智慧为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和有意义的课程。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课改案例,在2019年组织的优秀幼儿园课程案例评比中,2个荣获全国一等奖。

  在课程游戏化推进中,“一园一品”的课程游戏化建设机制将环境、资源与课程理念融合。常州市银河幼儿园的“支持性课程”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的“主动学习理念下的混龄教育”荣获常州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一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园、薄弱园如今也在课改中不断凸显自己的光芒。天宁区东青幼儿园曾经是一所不受关注的薄弱园。近年来,园所积极先后成为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园、江苏省前瞻性改革项目园,幼儿园自主研发的“手指游戏”荣获江苏省教育研究实践探索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