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9日讯(记者 李丹 文骥 乔永祯)9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四川脱贫攻坚情况新闻发布会。今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四川作为主战场之一,任务非常繁重。这项工作进展怎么样?发布会现场,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尹力围绕“牢记总书记关怀嘱托 打好四川脱贫攻坚战”这一主题,介绍四川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答记者问环节,彭清华介绍了四川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情况:“这些年,我们在中央支持下加大了脱贫攻坚的资金投入力度,刚才讲脱贫能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没有资金保障是做不到的。这些资金主要包括几大块:这几年全省累计投入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735亿元;累计整合使用的财政涉农资金超过了1000亿元;累计投入行业扶贫资金是7900多亿元。这是把不同渠道的资金加以整合,集中地用于脱贫攻坚。此外,2016年以来通过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支援等,直接投入和帮助引进资金230多亿元。这几大块加起来接近1万亿元,这是一个总数。但要说明的是,这些资金投入不限于贫困户,比如教育、卫生、交通、水利、住房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就业支持、社会保障等,贫困地区其他群众也是共享的。”

  有记者问到,四川帮助少数民族易地搬迁或者脱贫过程中,怎么保存他们的文化、民俗和语言?对此,彭清华介绍,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14个,有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还有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其中就包括彝族独特的语言文字、建筑服饰、历法节庆、风俗习惯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加快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同时,也注重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彭清华介绍,四川以地方立法的方式保障和促进彝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制定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将彝语文教学纳入凉山州国民教学体系,实施彝汉双语教学;支持开展古彝文古籍的保护研究,完成了《彝历百科》等书籍的整理、编辑、出版工作;大力发展彝语文新闻出版事业,《凉山日报》有彝文版、凉山电视台有彝语频道,同时专门编制了彝文的识字手册在彝区农村群众中推广使用彝语文。过去由于凉山教育比较落后,很多孩子上不了学,虽然能讲彝语,但不认识彝文、不识汉字。现在因为普及双语教学,孩子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学彝文,很多双语都达到了一定水平。

  同时,四川还大力传承发展彝族的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支持凉山州创建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8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05项,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彝族的火把节被称之为“东方的狂欢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体验。

  “凉山有35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这些新安置点的建筑都注意保存了彝族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有很多民族元素,适合老百姓平时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