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江苏省“双创计划”迎来创业类二轮路演评审。

  通过8月23日的首轮评审,是拿到“双创计划”的入场门票。而9月3日的二轮路演评审,因高达500万元的“含金量”而备受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关注。

  强强相争“巅峰对决”

  根据《“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改革实施办法》,对入选的“双创”人才,3年内省级财政将给予总共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或50万元的创新创业资金资助。

  经过第一轮评审,共有386名创业类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双创计划”。这次评审,就是要从中选出一定数量的“尖子生”,给予500万元、300万元不等的重点资助扶持,并会同江苏高投等风创投机构和江苏银行,筛选更加优质的项目,进行“拨、投、贷”联动支持。

  “含金量”高,遴选方式也比较特殊,采用“路演”方式进行。参加路演的是在创业类第一轮评审中得分排名前15名的选手。9月3日当天,就是让这15名高手进行一场“巅峰对决”。

  今年,“双创计划”申报数量创新高,申报人才(团队)达3740人(个),经地方和部门择优推荐、专项办资格复审后,最终通过资格审核的双创人才1021人、双创团队128个、双创博士1109人。

  能从这么多海内外英才中脱颖而出并且进入总分前15名的,无疑是“学霸中的学霸”。记者注意到,基本上参加二轮路演的每位选手都有着优秀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且在研发资源、客户资源等方面有着过人之处,大部分还拥有众多专利。

  来自海益得凯欣的机构评委葛永伟在评审结束后表示,各个人才在展示自己项目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他们非常丰富的运营经验以及项目管理经验。“很多人是二次创业了,之前已经有过很成功的创业经验,现在又把经验运用在新的项目上,更加有利于推动项目的实施。”

  “双盲评审”确保“三公”

  作为政府的人才项目,江苏省“双创计划”申报对象均为3年之内到江苏创新创业的人才,更注重支持初创型企业,更注重投早、投小,为创业人才雪中送炭。

  记者在路演现场看到,每位选手都有18分钟路演时间,首先是选手通过PPT进行演讲,然后评委提问、选手答辩,最终评委打分。整个路演主要围绕人才创业项目的技术先进性、产业化可行性、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前景等进行。前5人答辩结束后,集中打分,场外大屏同时公布5人分数,之后每答辩完一人就即时打分亮分,并同步在场外大屏显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实际上,在路演评审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尽职调查。由现场尽职调查组在两天时间里,通过实地查看、面谈、查阅资料,对评审项目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团队、资金财务、当前运营等方面情况进行真实性核查,形成调查报告,并在选手进场前发放到评委手中。值得注意的是,尽职调查的专家和现场评审专家分为两拨人马,严防重复。

  路演现场有专家评委9人,其中7人为省外投资机构风创投专家;机构评委11人,均为国内知名投资机构资深投资人。

  省人才办工作人员介绍,评审现场实施“双盲评审”,评委现场抽签分组,答辩对象和评委实行物理隔离,评委之间座位间隔1.5米以上。评委席卡不具名,评委之间互不相识,只以“几组几号”代替。评审过程全封闭,所有人员的手机均集中保管,并有纪检人员全程监督。

  技术含量成关注焦点

  截至2018年12月底,江苏省“双创计划”中的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存活率为75.26%,存活企业中运行质态良好的75.8%,且其中产生上市公司近4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1家,共吸收就业71243人,打破了创业“九死一生”的魔咒。这样的数据也在鼓励着更多优秀人才和项目投入到“双创计划”中来。

  那么,什么样的项目能够引起评委们的关注并为之“爆灯”呢?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几位评委。

  首先是项目的技术含量。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主要渠道,如果路演项目缺乏技术含量这个关键要素的话,项目的可复制性,甚至是可替代性就太强了,无法显示出优势。

  其次是技术的产业化前景和市场前景。来自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专家评委伊恩江心仪的几个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属于平台赋能型的,“不仅产品本身技术好,还要能够带动产业链的升级。”

  最后是项目的团队背景。拥有一个优质且强大的团队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和质量,这是现场评委的共识。

  从本次入选“双创计划”人才的一些数据,也能窥探哪些人才更受青睐。比如,入选人才中,有20.1%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双创”博士中99.1%为35岁以下,98.3%为世界前200强高校博士毕业。此外,“双创”人才中企业引进的人才占到了89.2%,其中98.6%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等方面的紧缺人才。

  记者 郁 芬

  实习生 王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