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黄河故事·卷四》

  新安县城关镇的农民刘琴华,30年来不停奔走在黄河两岸,寻找文化遗迹,搜集黄河故事,并自筹资金整理出书。从2012年至2015年,刘琴华出版了三卷《黄河故事》。近日,她的《黄河故事·卷四》正式出版。

  从小爱听黄河故事,长大后兴趣变为事业

  刘琴华今年57岁,是新安县城关镇的一个农民,她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听大人们“拍瞎话儿”(方言,意为讲故事),讲黄河故事。

  上初二时,因家庭困难,刘琴华辍学回了家。在生产队期间,刘琴华喜欢利用休息时间让村里的老人给她讲故事。故事听多了,刘琴华逐渐有了搜集整理黄河故事的想法。

  1990年,刘琴华正式把兴趣变为事业。30年来,刘琴华不停地奔走在黄河两岸,只为寻找原汁原味的黄河故事。有时,为了把仅有一两句话的传说扩充成完整的故事,刘琴华白天穿梭于乡村采访老人,晚上查阅古籍寻找有关线索。就这样,很多几近失传的黄河故事被她一一记录了下来。

  从2012年至2015年,刘琴华在新安县相关领导和新安县职业高中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出版了三卷《黄河故事》,内容涉及民间故事、药物故事、民俗故事等20余类500多篇。近日,她编著的《黄河故事·卷四》由白山出版社正式出版。

  书中多是神话传说,讲述方式很接地气

  翻开《黄河故事·卷四》,记者看到,全书分为河洛故事、神话人物等8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由若干篇诸如“皇帝娶亲”“神农教农”“包公选师爷”一类的小故事组成。

  故事的讲述方式十分接地气。比如,“玄帝庙的故事”一文描述玄帝与儿子的对话时是这样写的:“那儿风水地气太大,咱家人命薄福浅……”又比如“洪阳的来历”一文解释地名来历时说:“地的名,树哩影。天下的地方都不是胡叫的,都有来历……”

  此外,全书170多篇故事的后面,大部分都配有插画。这些插画均由新安县职业高中美术部的学生所作。

  《黄河故事》有利于黄河文化的传承

  “‘黄河故事’是一座珍贵的文化金矿,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矿工。希望更多人耐心读读书中的故事,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刘琴华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随着老人们陆续离世,深藏于民间的“黄河故事”资源正在不断流失,而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使“黄河故事”的传承面临难题。她接下来将考虑怎样更好地把黄河文化传承给年轻人。

  “《黄河故事》有利于黄河文化的传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市著名民俗学家刘百灵说,祖先在神话中探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诞生,探讨生命的起源、生死的轮回。人们阅读这些神话传说的过程,就是了解古人思维方式的过程,这对传承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延伸阅读

  《黄河故事·卷四》部分故事

  “撒雪补天”远古时期,天的西北边坍塌出一个大窟窿。盘古还没出世就在妈妈的肚子里使用法术补天。过了十多年,他问妈妈:“妈呀!你看西北边的天长严实了没?长严了,我就出来了。”他妈看看天说:“天还没长严实呢!”盘古又在妈妈的肚子里待了十多年,又问:“天长严实了没?”他妈着急让盘古出世,便说:“长严实了!”盘古一听,喜得一下子从妈妈的胳肢窝里蹦了出来。盘古一看,妈妈的胳肢窝有个窟窿,正在流血,赶紧拾起地上一把鬃毛往妈妈的胳肢窝里塞,血一下子止住了。从此,人的胳肢窝有了腋毛。但是,盘古抬头一看,天的西北边还有窟窿,又拿起冰疙瘩使劲补。从此,西北风就成了刺骨的寒风。(记者 刘嘉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