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备战需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为再现攀枝花开发建设历史,传承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从个人与家庭对话中追寻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情感记忆,四川新闻网陆续推出“攀枝花三线建设家书”,追寻那段记忆深刻的日子。上一期,我们展现了三线建设者胡隆兴的家书故事》》》感觉很累 但是大家一起干活也有劲

  今天,让我们走近黄之金,他于1965年12月到攀枝花,参加输变电线路架设工作,在信中,他父亲母亲详述了当时的建设情景……

  亲爱的爸妈:

  您们好,身体健康!

  离开家乡已是两月有余,想必您们非常挂念我的一切,现将我的情况告诉你们,以免挂念!

  离开巴中后在大竹县集结三天后辗转成都火车站附近暂住,等候车辆。

  成都到渡口(攀枝花当时叫渡口)要坐五天的车程,大蓬货车,共有五辆车一路同行。途径荥经、汉源、石棉、西昌、会理、最后到达渡口境内,在三堆子横渡雅砻江,木质趸船,一次仅载二辆,五辆车过完需要两小时之久。其后就要横渡金沙江,渡口唯一的200多米长狭窄的铁索桥,过铁索桥更是缓缓而行,一次一辆,过完后到我们的住地已近黄昏,所幸铁索桥距我们住地仅两公里。住地是一个干打垒土墙房,甚是简陋,紧靠金沙江,附近还有柴油机发电的平打垒房。还有我们系统另一单位6号信箱附四号信箱,铁索桥附近就是上海工程处承建的501发电厂。

  在我们的住地,我们200多名新工人,首先就是休整学习,学习规章制度、形势教育、保密制度、注意事项、安规考试等。这个时候才知道渡口特区是搞钢铁的。出于战略考虑国际形势的需要,毛主席亲自批准渡口大会战。在渡口我举目远眺,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几十万的建设大军来自五湖四海,奋战在金沙江两岸,“三通一平”,路通、水通、电通,大型企业厂房基地整平,这样大型机械化施工,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目睹,亲临其境参加建设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到处都是鲜红的标语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去三线”“大战三百天奋战坪一站”,这些豪言壮语,激励广大建设者,激情满怀,斗志昂扬,金沙江两岸山上山下到处呈现红旗飘扬,一派生龙活虎、敢与日月比高低的建设热潮。

  渡口地处四川南边与云南西北(北面)的交接处,也就是在雅砻江金沙江的交汇处,此地山峰耸立,山峦连绵,峡谷绝壁,有一个地名叫弄弄坪的地方,方圆数十公顷的荒芜坡地,荒无人烟,只见荒山不见树,杂草丛生,偌大一个贫瘠之地竟有三户农家与一颗硕大的木棉树相依为命,也曾说常有野狼、怪兽出没此处,寻觅猎物以解饥肠辘辘,几家农户的小鸡、小羊即是饿狼的囊中之物。

  唯一一条省级公路贯穿期间,与其说是国道,不如说是单行道确切一些,两车相遇,会车都很困难,路面也是碎石泥土路,且狭窄弯道多。工地上的土路更是尘土飞扬,汽车行驶后面便扬起泥土的飞沙,只见爆破式的尘雾不见车。金沙江的水是浑浊的泥汤水,需要用明矾沉淀方能使用,一盆水早洗脸、午擦身、晚洗脚,正如“一盆清水贵如油”之说。“天作铺盖,地作床”“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一根木棒直径5厘米,白天用来挑东西,晚上用来作枕头)。三个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野外作业,中午是不能回到住地的,只能在外面就地休息,席地而眠。木棉树下,茅草丛中,灌木丛中,有荫凉的地方就是好地方。

  渡口的气候属亚热带气候,平时无雨,6-8月为雨季,干燥酷热,38-39度高热时,室外即40-42度高温,热季较长,冬季较为温暖。

  渡口山地有一种草甚是厉害,叫火箭草,它的果实就是1厘米长的尖锐细长型的一种茅刺,还带有粘性,只要人接触到它,就会迅速地扎进你的接触部位,乃至全身,越挣扎越扎得多、越疼痛,只要扎进你的肌体,想要摆脱是不可能的,抖是抖不掉的,唯一解决的办法,只有把衣服脱下来,就像捉虱子一样,一颗一颗拔出来,别无选择,如果体验过扎刺的感觉,它比扎刺更甚一筹。

  尽管生活环境是如此的艰苦、枯燥,但是这是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为了让毛主席老人家睡好觉,革命加拼命,实干加巧干,誓保成昆铁路早日通车,渡口早日出铁,誓与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争分夺秒,争时间抢速度,赶英超美的号角回荡在金沙江峡谷的山野中。

  最近时期我将奔赴施工工地,话不长叙,下次再谈!

  顺祝近安:二老安康!

  儿:黄之金

  1966年4月16日

  洋洋洒洒五页纸,从进渡口的艰苦到开工建设的点点滴滴,从描述激情满怀的火热氛围到攀枝花实地的现实情况,黄之金都详尽的写在了信中。其中,“天作铺盖,地作床”、“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一盆清水贵如油”都是当时三线建设条件艰苦的真实写照,1966年,是三线建设初期,当时的攀枝花可以说是不毛之地,信中所描述的几户农家与一颗硕大的木棉树相依为命便足以说明,就是在这样一个荒芜之地,数十万大军的到来改写了它的命运。

  如今的攀枝花,以阳光、水果、钢铁闻名,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努力的结果,作为建设初期的这一批“英雄”,其艰苦、其激情、其斗志昂扬想必更加刻骨铭心,正如黄之金切身体会到的一样,“金沙江两岸山上山下到处呈现红旗飘扬,一派生龙活虎、敢与日月比高低的建设热潮。”那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年代,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也纪录了一代人的伟大情怀。

  如果你也是三线建设者,快将当年的家书翻出来投稿吧!详情请戳》》》“攀枝花三线建设家书”征集启事

  (川网特别策划丨家书、图片来源: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

  相关链接:

  川网特别策划丨建党99周年重温党员家书 22号信箱背后隐藏的坚守

  川网特别策划丨三线建设者家书②:工资20多元 除去家用自用还能剩下几元

  川网特别策划丨三线建设者家书③:渡口景色很好 我含着感激的热泪离开

    川网特别策划丨三线建设者家书④:感觉很累 但是大家一起干活也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