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为满足备战需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为再现攀枝花开发建设历史,传承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从个人与家庭对话中追寻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情感记忆,四川新闻网陆续推出“攀枝花三线建设家书”,追寻那段记忆深刻的日子。上一期,我们展现了三线建设者胡隆兴的家书故事》》》工资20多元 除去家用自用还能剩下几元

  今天,让我们走近党员朱凤才,他的好友在1973年时,来到攀枝花探望他,并对那时的三线建设速度感到震撼……(书信有删节)

  凤才小弟如面:

  弟妹和侄男、侄女们好。

  我于12月2日到家,一路安好勿念。这次旅行两个多月时间,共走了14个省、两个直辖市、一个自治区,往返一万五千多公里,学习了不少东西,也受到很大教育,看到祖国的大好山河,真是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

  您我在10月26日下午在渡口见一次面真是不易,虽然我们之间要说的话还没有说完,但我这次出行的地方比较多,不得不第二天就分别了。

  我初次到渡口其实受到很大教育。短短的几年时间,在一无所有的荒山坡上,用工人阶级的双手建设起工厂矿山,工人村的大楼房以及百货大楼……这只能是在共产党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完成的,而其他地方是根本是办不到的。虽然我在渡口仅住了五天,但是当我离开的时候,确有些依依难舍之情。渡口的景色很好,望眼前,群山高大雄深,看脚下,金江波涌浪卷,夜里的万家灯火……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此,我含着感激的热泪离开了渡口市。

  凤才弟,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长,见面时彼此却常常流出热泪,您我都知道,这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感情,是阶级的亲情,回想起我们在鞍山一起工作的时候,互相学习……一切真是一言难尽。我们已分手快十年了,我总觉得还是昨天!今后如还能什么时间再见面互谈,该有多好啊。

  希望今后我们能彼此不断通信往来,传递生产学习之捷音。

  最后让我紧握您的双手共同高呼毛主席万岁!

  此致

  敬礼

  您的好友:赵帆

  1973年12月8日

  通读这封书信,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时代印记,“无产阶级的革命感情”、“毛主席万岁”都是那个年代最独特的标志,想必也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

  据了解,朱凤才1952年参加工作,1954年3月入党,在鞍钢化工总厂先后当工人、团委书记。1965年9月调入四川,先后任西南钢铁研究院团委书记、宣传科长等。1978年调入攀钢、任宣传科长、编史组组长、攀钢报社总编;1989年任攀钢设计院党委书记。赵帆作为朱凤才在鞍钢工作时的老同事,好朋友,时隔近十年后来到朱凤才在攀枝花的工作地,虽是匆匆一面,但却饱含深情,而同样作为钢铁建设行业的同行,那句“渡口的景色很好,望眼前,群山高大雄深,看脚下,金江波涌浪卷,夜里的万家灯火。”更是对攀枝花建设进度、建设成就、建设精神的笃定,他的感动和难忘同样感染着今天的我们……

  如果你也是三线建设者,快将当年的家书翻出来投稿吧!详情请戳》》》“攀枝花三线建设家书”征集启事

  (川网特别策划丨家书、图片来源: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

   相关链接

   川网特别策划丨建党99周年重温党员家书 22号信箱背后隐藏的坚守

    川网特别策划丨三线建设者家书②:工资20多元 除去家用自用还能剩下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