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27日报道智利《第三版时报》网站3月23日发表了帕特里西奥·拉波尔塔的题为《上海的严格检疫》的文章,文章称,上海的情况明显改善,人们逐渐离开家门走上街头,企业也有条不紊地恢复生产,但仍坚持采取严格的检测措施。文章内容编译如下:
笔者因工作需要近年来一直生活在上海。这里的生活与智利形成鲜明对比。除了技术、文化、人口、时区和季节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外,人们对新冠病毒的态度也有着明显差异。
随着(智利)秋天的到来,最近几周新冠肺炎疫情也在智利呈现意想不到的蔓延趋势。而中国已经迎来早春,感染人数也基本得到控制。上海的情况明显改善。然而,尽管人们逐渐离开家门走上街头,企业也有条不紊地恢复生产,但新冠病毒还是在经济、社会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留下了难以消除的痕迹。
最近两个月,上海采取了严格的卫生和隔离措施,作为智利在华工作人员,笔者也必须严格执行。
疫情暴发以来,各界齐心协力贯彻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全社会都一致认为这是抵抗疫情蔓延的唯一方法。但管控措施也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
实施管控措施后,昔日熙熙攘攘的街道和公园变得空无一人。居家隔离取代了所有社会活动,平时衣着整齐的员工只能换上睡衣和拖鞋。
隔离措施使得员工无法前往办公室或出席会议,因此“云办公”和网络会议取代了以往的工作方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中国已取得巨大的技术发展。中国掌握着先进的远程通信技术,面对维持劳动生产的挑战,也充满了底气。
在生活物资供应方面,由于超市和实体购物中心被迫关闭或缩短营业时间,阿里巴巴的饿了么、京东和美团等电子商务应用软件让上海的居民在居家隔离期间也能随时购买新鲜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今天,这个拥有2400多万居民的大城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商业和社会活动。尽管仍然需要检测进入者的体温,但是公园、购物中心等商业场所基本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工厂和办公室重新开放,劳动者得以返回工作岗位。
上海部分省际班线恢复运营
3月15日,在上海长途客运南站,旅客抵达后下车。 据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交运巴士消息,为助力企业复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3月15日起,上海部分省际班线陆续恢复运营。 新华社发(王翔 摄)
3月15日在上海长途客运南站拍摄的信息牌。 据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交运巴士消息,为助力企业复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3月15日起,上海部分省际班线陆续恢复运营。 新华社发(王翔 摄)
一位英国人眼中的上海抗疫历程:“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亮”
参考消息网3月26日报道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3月24日发表英国自由撰稿人马克·安德鲁斯题为《在上海,终于见到隧道尽头的光亮》的文章,讲述了前者亲历的上海抗疫过程。现将文章内容编译如下:
1月中旬,在人潮涌动的上海豫园,装备着三脚架的摄影师与挥舞着自拍杆的游客们争抢着空间,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暮光。这时离中国春节还有一个多星期。在那个寒冷的夜晚,我们几乎没有察觉,但空气中漫透着某种更深的寒意。新冠病毒即将来袭。
时间快进到两个多月后的今天,随着企业复工、仍然必须接受体温检测的市民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上海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亮。但是作为一个亲历了这次大流行顶峰的人,我的经历眼下对我的西方朋友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农历鼠年于1月25日到来时,中国交通和工业中心武汉的危机正全面发酵。随着新冠病毒进一步向其他地区扩散,当局实施了日益严厉的控制,就像我们目前在西方国家看到的情形一样。
中国人并不像英国人那样古怪地囤积卫生纸,他们抢购的是口罩。到1月底,口罩全部售罄。一些人自制了临时替代品,还有人在出入公共场合时完全把自己用塑料制品罩住。但是大多数人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这一点显然与英国的情况不同,尽管为期一周的春节假期充满了诱惑。
往日人头攒动的外滩只有几个安静的人影。
通常,中国春节期间会上演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徙,但为了阻断病毒的传播,大多数企业被要求在春节假期之后再停工一周,学校则延期开学。
居民小区变成了堡垒。保安配备了额温枪,除一两个大门以外的所有出入口都被封死。非居民不得进入小区,快递员只能送货到小区门口。
当2月5日我去一家超市购物的时候,所有人都必须在公共场合戴口罩,我也在接受体温检测之后才被允许进超市。为数不多的冒险前往超市的顾客急匆匆地四处奔忙,他们在把商品装进篮子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
到2月10日,大多数通常会在假期结束后恢复运营的公司都没有复工,其他公司则展开了远程办公。胆子大的酒吧和餐馆开张了,它们都用额温枪和免洗洗手液迎接顾客。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生活断断续续地得到了改善。2月初,地铁列车几乎是空驶的状态,但是2月中旬以后,当我带着相机回到外滩拍照时,我注意到地铁里的人多了起来。人们拖着行李箱,返回这座城市——他们要进行为期两周的隔离,每天都要接受体温检测。
2月底,我第二次造访豫园,这一次周遭基本上只有我一个人。但是,超市的情况有了起色,一股消毒水味向我袭来,货架上的货物也多了许多。
整个中国的状况同样在好转。现在的新增病例极少,而先前感染的人也大多出院了。设法熬过停业期的经营单位再次开张,随着春季天气转暖,人们开始从蛰居生活中走出来。
现在的生产生活并没有完全恢复常态,但是已经很接近了。在上海郊区,健康的年轻人在微信上贴出他们在油菜花田里度过的快乐时光。在上海附近,杭州的西湖又一次迎来了游客。
空气中的寒意已经消散,黄昏也转换为了白昼。
“老外”们的温情坚守:与上海共进退
参考消息网3月19日报道(文/许晓青 何曦悦 吴宇) 2月初,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仍十分胶着时,上海城中“最有名”的外国人之一——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蒙从纽约飞回上海。这名法学教授和他的中方合作者并肩战斗,为学校筹措更多防疫物资,并要为近千名学生推出高质量的在线教学。
“我觉得一切都很好。我和妻子在家依然坚持锻炼,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如果要外出就戴上口罩,这里的一切井然有序,我就想和大家在一起。”雷蒙说。
上海是拥有2400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常住上海的外国人约20万。中国农历春节至今,有约10万外国人“留守”上海,其中部分是专程回到上海,与这座国际大都市共进退。
防疫“洋外援”很忙
“竟然是个‘老外’!”在把几大箱快递交给小区门口的志愿者时,快递小哥发现自己眼前这名口罩、帽子、眼镜层层“武装”下的工作人员是个“洋面孔”,不禁一愣,随后笑着和这名外国志愿者道别。
疫情发生以来,在沪外国人并没有闲着,他们本来就是社区一员,而今变成疫情防控的“洋外援”。
来自巴基斯坦的曼苏尔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春节他没有回国,而是在疫情发展最严峻的时刻留在了上海,还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
当一名战“疫”志愿者并不轻松。从早上10点到暮色降临,曼苏尔为社区居民分发防疫知识手册、口罩,为居家隔离的居民送快递上门,之后前往公路道口,帮助查验车辆,测量车上人员体温,并提醒他们扫描二维码,填写来沪人员健康登记表。
初春的上海,寒风依然凛冽,在道口站一会儿就冻得手脚冰凉。不过曼苏尔任劳任怨。“我在中国收获了太多,优质的教育和工作,还有舒适的生活,我想尽绵薄之力,回报这里,而现在正是我的第二故乡需要我的时候。”曼苏尔说。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外籍志愿者正在成为上海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之一。
“老外帮老外”的互助模式已成为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的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经验之一。虹桥街道辖区内的常住境外人士约有2.6万,他们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等。
疫情发生以来,大批外籍居民志愿者和外国在沪商会、协会等,成为虹桥街道社区防疫的“洋外援”。他们翻译防控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和微信“朋友圈”等普及政府部门的防疫规定,向其他外籍人士传递信息,呼吁配合登记、减少聚集。通过“老外帮老外”的方式,一些外籍人士减少了因语言、国情不通而可能产生的不理解和不配合。
菅沼真理子是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的一名志愿者,疫情发生后,她多次为小区筹措消毒杀菌用品、设计公共区域消毒方案,肩负起社区防疫的“硬核”环节。
真理子的汉语不算流畅,她尝试使用翻译软件与中国的社区管理者交流,提出各种建议,一些已经被采纳。
“在中国让我感到安全”
“在中国,让我感到安全。”这是疫情期间上海“老外”常挂在嘴边的话。
有着“小联合国”之称的上海浦东新区碧云国际社区,聚居着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户外籍家庭。疫情暴发后,这里不仅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中英文双语版的防疫宣传、信息登记,双语版的口罩预约通知也通过微信推送、上门分发等方式覆盖所有外籍家庭。
同样是最受上海外国人青睐的居住区之一,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从春节开始就忙碌着为外籍家庭的自我隔离出谋划策。
多户日本、韩国家庭因为曾有武汉旅行史,而不得不在家过着“寂寞”春节,坂井一家也在其中。
“一日三餐可以由专人送到家,垃圾由专人收取,并做好分类和消毒。这是一个特殊的中国新年,但不会让我感到特别紧张。”坂井说,这14天的隔离反而让他更爱这个社区。
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说,外籍人士“留守”上海过春节的比较多,如坂井这样的武汉返沪者,在荣华居民区内还有多例。
“志愿者如果登门慰问,站立位置会保持‘安全距离’,有时是负责送餐,还会关注这一家人的情绪,假如有些焦躁烦闷,我们要及时沟通疏导,给对方增添信心。”她说。
写给中国的“情书”
疫情中的上海明显冷清,这让不少热爱这里的外国人有些心疼。“有一天我走在社区里,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如果上海是一个站在我面前的人,我希望能够抱抱她,告诉她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都在关心、支持着她。”英国人塞奈特·彼得罗斯·特克斯特说。
从2月初开始,在她的发起下,名为“给中国的情书”活动开始在沪上外国人中展开。与中国人相对传统而含蓄的表达方式不同,外国人选择用行动或话语把对这座城市的爱和支持“大声说出来”。
居住在上海的卡丽·琼斯和丈夫写道,2002年大学毕业后他们决定到亚洲生活一年,然而来到上海后,“一年”的计划很快延长成了十几年。
“在2003年SARS暴发后,我们不得不暂时回到美国,这短暂的分别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对中国有多么热爱,所以我们立刻着手寻找新工作,在几个月内又回到了中国。目睹了中国战胜,我们毫不怀疑,中国能渡过难关。加油,中国!我们爱你。”两人在这封“情书”中写道。
外国友人对中国、对上海的“情书”,也写在了援助物资的包装箱上。“崎岖路 长情在”,这六个汉字,成为见证疫情期间中国上海与日本长崎心连心的一条纽带。
在沪日籍居民、长崎县贸易协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黑川惠司郎说,这句祝福语并不是取自中国古诗,而是长崎当地人与在长崎工作的华人朋友经过心灵碰撞发出的共同心声;在援助物资包装箱上贴上这句祝福语,只是想表达长崎人内心真实的情感,即携手互助、战胜疫情;虽然只是六个汉字,却显示了日中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带给日中两国民众相通的文化慰藉。
同样是用内心的爱“写”情书,尼泊尔外科医生阿思势用献血和呼吁更多外国人为城市医疗系统献血来表达他的爱。
“Keep the LOVE flowing!”阿思势医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自制的疫情期间劝募献血的手工海报,上面用英语写着“让爱涌流!”而且爱这个词,他特别选择了用大写字母,仿佛在诉说对这座城市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