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初见杨松是在强公村村委会的院子里,他正和一群邻居晒着太阳、聊着天,等待领取由西藏自治区诗词楹联学会赠送的书画作品。强公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热萨乡,令它为世人所知的是村口广场上那个被无数游客打卡的“318国道5000KM里程碑”。

  对于距离,四川宜宾人杨松深有感触。16年前,杨松和父母一起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了强公村参与工程建设,当初只是为了讨生活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家乡。

  因为工期较长,杨松一家人在强公村暂住了下来,渐渐地,20岁的汉族小伙子爱上了邻居家18岁的藏族姑娘桑姆。16年前的强公村,整个村子里只有桑姆家有电视,杨松便借着看电视的名义经常往桑姆家跑,帮着背水、放牧牛羊。渐渐地,两个年轻人互生情愫,双方父母也同意了二人交往,二人在乡里领了结婚证,正式结为了夫妻。

  按照杨松老家的习俗,结婚是要给礼金的,当时桑姆爸爸的一句话让杨松一直记到了现在。“我们藏族人没有这个给礼金的习俗,钱就不要了,你对桑姆好就行了”。对桑姆好,是桑姆爸爸的嘱托,也是这16年来杨松一直默默做着的事,同样也是桑姆对记者提到最多的话。

  结婚后,桑姆跟着杨松回到了四川宜宾的老家,热情的桑姆刚到内地便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语言不通。面对同样热情的“七大姑八大姨”, 聪明的桑姆从最初的见面微笑到能说一些简单的四川话,只用了3天。

  学会了四川话、吃习惯了四川菜的桑姆说到这里时,话锋一转开始吐槽起杨松的藏语。面对桑姆的吐槽,杨松直言自己太笨,只能听懂一些藏语,还是说不了藏语。但语言不通也不影响杨松在村里的受欢迎程度。对于村里人,杨松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因为学过一些技术,加上做的一手好菜,在村里算是个大忙人,谁家有事都会想到他,红白喜事、婚丧嫁娶杨松都会过去帮忙。村里有人生病了,夫妻俩都会第一时间赶过去帮忙送去医院、帮忙翻译甚至帮忙陪护。

  7年前,桑姆的爸爸告诉他们,现在村里的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希望他们能够回到西藏发展。按照老人的愿望,杨松和桑姆回到了强公村,回到了这个最初相识、相恋的地方。

  杨松告诉记者,刚回来的时候需要盖房子,手头也没有什么钱,全靠着亲戚朋友的帮衬才把房子盖了起来,才有了今天的生活。“当时盖房子的时候,桑姆的亲戚朋友都赶过来帮忙,开着拖拉机帮忙运输建筑材料什么的,油钱也不用我们出。”杨松说。

  起初,桑姆在村里面开了个小茶馆,杨松就去工地上打工,一年有几万块钱的收入。对于丈夫在外面日晒雨淋的工作,桑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桑姆建议杨松回来开个餐馆,两个人一起经营。2019年4月,两人在村里旅游广场“318国道5000KM里程碑”的后面开了一家餐馆,主营川菜和藏餐,再加上一些饮料和小吃,一年下来,收入能有十几万元。

  如今夫妻俩又和哥哥弟弟4人合资买了2辆运输车跑起了运输。“现在日子慢慢好了起来,两个孩子都在内地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有时候还是挺想念他们的,不过现在方便了,想的时候就开个视频看一看。”杨松笑着说。

  今年,夫妻俩打算在强公村过年,年货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对于杨松和桑姆而言,无论是西藏还是四川,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心在一起,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