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藏医药发端于青藏高原,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积淀出无数精华,呵护着高原儿女的健康。高原野生藏药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藏族人民世代抵御疾病的重要物质手段,是藏医药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藏医药的处方中使用的当地产植物药大多是野生品种,然而随着产业不断发展,野生资源保有量逐年下降,严重制约我国藏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仲格嘉、冯欣课题组关注藏医药发展中的瓶颈,提出以需求端为导向,聚焦高频、濒危的高原藏药材人工繁育研究,绿绒蒿首选其中。
绿绒蒿(Meconopsis Vig.)是罂粟科绿绒蒿属(Meconopsis)植物的统称,全球共49种。中国是绿绒蒿属世界分布的中心,产38种,多作观花植物,只有4种入藏药。其藏药名音为:吾白恩布;是藏医治疗肝病的常用高频藏药材。随着藏医药产业的发展,对其需求量连年激增,但野生资源野生资源保有量急剧下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走访西藏多家藏药厂了解到该品种供应不稳定甚至断货,严重影响多个藏药核心品种的生产,其资源瓶颈已严重制约藏医药产业发展,绿绒蒿资源亟待保护和扩繁。
绿绒蒿自然分布主要在我国西藏等地,生长于海拔3700-4800米的草甸、高山树丛及乱石滩地,其花朵硕大、色泽艳丽、姿态优美,欧洲人将其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花”。由于绿绒蒿属和罂粟属同为罂粟科植物,主要生长于喜马拉雅山脉,因此又称“喜马拉雅罂粟”。该区域属高海拔、高寒地区,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年度冰雪覆盖时间长,地理气候条件特殊、恶劣,其种子发芽率和自然繁育率极低、生长极其缓慢;同时由于其种子在成熟之前夹膜就遭到蛆虫的攻击而被毁坏,绿绒蒿人工繁育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图为黄花绿绒蒿(以上图片皆拍摄自西藏林芝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药材实验基地)
该课题组先后8次深入藏区,在海拔4200-4800米的观测点开展绿绒蒿全生长周期观察和生长环境数据采集;并通过5年的协同攻关,在西藏林芝藏药研究基地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了濒危藏药材绿绒蒿人工繁育系统性研究,完成其生长规律、种子萌发和生长期环境调控等关键性技术研究,于2019年采用种子繁育的方式在开放性大田环境下成功培育出全缘绿绒蒿和藿香叶绿绒蒿等藏药用绿绒蒿种,标志着药用绿绒蒿人工繁育取得重要突破。下一步该课题组将聚焦种子特性、种子质量研究,优化人工繁育关键性因子,制定种子生产标准、建立种源生产基地,从源头解决绿绒蒿扩繁问题,通过仿野生栽培促进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藏医药产业发展良性循环的新模式。这一研究工作的开展将对于缓解解藏药资源匮乏、维护高原生物多样性、修复和改善藏区生态环境、带动藏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