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时,青海省玉树州各地掀起学习先进英模的热潮。一段段尘封的往事,难忘的岁月、难忘的人又向我们微笑着走来,给以我们力量、启迪和勇气!

  笔者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使命和重任。在主题教育期间,数次深入治多、曲麻莱县,沿着历史的脉络,将一些在艰难岁月里为共和国政权建设奉献青春与忠诚的先进们再次邀请到采访本,听他们当年的初心与坚守,听他们无怨无悔的信仰与追随。

  笔者曾向大家介绍过治多县一生听党话、跟党走、“死了也是党的忠诚卫士”的“巴吾扎西东周”。扎西东周有一杆毛主席批准由国防部授予的奖励半自动步枪,,表彰他杀敌立功的英雄壮举。而这样的枪——在玉树有三杆!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第二杆枪的故事。

  “模范民兵”——德俄 德才

  故事的主人公叫德俄 德才,1911年出生在曲麻莱县叶格乡莱阳村牧民家中。在他的记忆中,草原上的人们在共产党到来之前,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1952年,曲麻莱工委工作人员和来到此地的解放军建立了人民政权,广大牧民翻身当家作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上了吃饱穿暖的生活。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使他对共产党有着无限的热爱之情。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暗暗抱定一个忠诚的信念:今生今世跟党走,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终于,在61年前反分裂保卫红色政权的战斗中,他有了实现愿望的机会。在战斗中,他机智勇敢顽强:杀敌2人,俘虏6人,缴获长枪5支、短枪1支……他的英雄事迹不胫而走,藏族群众称他是“江河源头的雄鹰”。不久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民兵,兼任曲麻河乡昂拉村主任,后因工作出色调整到叶格乡莱阳村当主任。1960年5月,德俄 德才作为英模在北京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国防部为表彰他卓著战功,授予他“模范民兵”称号,将一支闪光铮亮的半自动步枪奖给德才。1962年11月,德俄 德才被青海省军区授予“五好民兵”的称号,成为青海省民兵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政协曲麻莱县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洛格才仁曾参加过《江河源头第一县——曲麻莱》的编辑工作,他接触过一些有关德俄 德才的先进事迹材料。他说:“我的工作任务是翻译。事迹材料中有这样的表述:德俄 德才在任何时候,都坚定地站在党和政府一边,多次挫败叛匪和敌对分子的各种分裂破坏活动。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社会动态,提供情况,为彻底消灭分裂势力,巩固人民政权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是,德俄 德才并没有因此而居功自傲,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和模范民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曾在曲麻河乡当村主任,后又到叶格乡当村主任时,一心扑在工作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治安,带头学习和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为曲麻莱县的繁荣和发展发出了自己一份光热,直到1988年去世。”

  德俄 德才常常对儿子叶多说:“我的成绩属于过去,已成为历史。你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不论走到哪里,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叶多回忆起这段话时,脸上露出了对父亲的深切缅怀,他表示要继承父辈遗志,接过父亲的枪,当一名合格民兵,为保卫牧区作贡献。

  “坚守初心,不居功自傲、艰苦奋斗”的老枪精神

  叶多是德俄 德才的独生子,出生于1953年,1975年成为一名乡村医生,1979年1月参加工作,1990年1月入党,2002年去世。他按照父亲在弥留之际留下的话,参加民兵——为乡上的工作和群众出点力气。他热爱卫生工作,常年忙碌奔走在一望无边的草原上为群众送医送药、送粮、送政策。他是群众心目中的好民兵、好人、“优秀索拉吉(藏语,兽医之意)”。他和爱人生育有8个孩子,家里生活负担重,可是他“拒腐蚀、永不沾”守着贫穷、守着道德操守,从不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他严格教育和要求家人与子女不能有沾“枪光”,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一个民兵的精神境界。

  才旦是德俄 德才的长孙,今年41岁,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园区曲麻莱县管理处生态和自然资源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父亲去世之时,他还没有参加工作。两年后,母亲溘然离世。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他不能让弟弟妹妹们挨饿,还要支付他们上学的费用。他勇敢地挑起生活的担子——一边上学、一边打工。

  生活虽然艰难,但是才旦和他的兄弟姐们坚持着爷爷留下的精神,遵守着爷爷的遗训。他们爱枪、护枪、守底线。枪是他们比生命还宝贵的圣物。才旦的爸爸生前专门用上好的布料和牛皮做了枪套,才旦又买了保险柜把枪保存里面,设置的密码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才旦的弟弟义西次成是黄河源头第一小学的代课老师兼校长,是一个很有爱心的青年。他创办企业,坚持助力精准扶贫,先后投入18万元,用于教育扶贫和扶持老弱病残。

  兄弟姐妹中5人上了大专。他们本分做人,从来没有因为爷爷是英雄,家里有一杆光荣的枪而炫耀或给组织提要求,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今天的幸福和明天的美好,在曲麻莱县城有着良好的口碑。梅朵拉毛、拉毛卓玛是双胞胎,她们和姐姐尕桑拉毛说:“虽然爷爷的样子在记忆里很模糊,但是每当我们看到那个保险柜,想起里面保存着的枪,我们就有了克服困难,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没有过沾光的想法,唯独提醒自己的是,不能为这杆枪抹黑、给曲麻莱抹黑、给爷爷抹黑。我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名工作人员更要坚持‘坚守初心,不居功自傲、艰苦奋斗’的‘老枪精神’,把‘天上曲麻莱、魅力黄河源’保护好。”

  后记

  由于主人公和儿子辈亲属均已谢世,这次采访跨辈隔代过三,本地不留过世之人照片等遗物的习俗,加之时间仓促,素材搜集、人员采访较为困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些文字不尽完美。同时也感谢县委宣传部部长杨希红、副县长仁青,以及才旦家的亲属朋友们给予的帮助,纷纷提供材料、线索,尽所知晓,第二杆枪写到这里就告一段落。

  就在记者准备完稿画句号时,曲麻莱县约改镇党委书记尼玛多杰打电话告诉记者,他和德俄 德才的孙子才旦一起长大,而且曾在一个乡共事。他小时候去才旦家,才旦的父亲也让他摸过那把英雄的枪。他当时感到很荣幸——因为这是毛主席发的枪。尼玛多杰说:“那支枪在才旦一家人看来是比生命更为宝贵的,他们家人多少年来时刻守护着。”他说:“这支枪也为我们的工作上出过力。那是2012年,曲玛河乡有一笔482万元的草原奖补资金从曲麻莱县农业银行提出,要送往边远的措池村。这时,我们经过曲麻莱县人民武装部的同意,就从才旦家借出这支枪将巨款安全押运到点发放给群众。”

  曲麻莱县人武部辛政委说:“特殊时期的民兵枪支我们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保养管护。经过公安部门技术处理后,在基层发挥宣传民兵工作的特殊作用。”

  德俄 德才和老枪的故事属于昨天,但是留下来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从波澜壮阔的今天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才仁当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