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德阳11月27日讯(记者 周鸿 摄影报道)大王庙、升仙台、高景关、礼斗峰、川主庙……在什邡,一说到这些地方,当地人便能想到李冰,因为这些地方都流传着李冰的故事。

  巍巍章山,一座崭新的李冰陵园矗立其间,成为后世人们瞻仰之地。李冰作为秦国第三任蜀守,不仅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来到什邡“导洛通山”,最终治理了成都平原的岷江和沱江两大水系,让蜀地成为“天府之国”,泽被后世。

  “一幅图是李冰在什邡‘导洛通山’修建水利工程;一幅图是李冰飞升成仙。”近日,什邡市当地学者、什邡市原政协副主席郭辉图向四川新闻网记者介绍李冰陵园时,指着陵园门口的左右两幅图说,李冰晚年累死在什邡,并葬在章山,但是人们不相信他去世了,而是成仙了,这寄托了大家美好的愿望。

  治理四川两大水系

  李冰成历代百姓心中的“川主”

  在什邡市洛水场镇中心,有一座川主庙,里面供奉的便是李冰。李冰作为秦国蜀守,治水沱江与岷江,使之水旱从人,惠泽成都平原,让蜀地成为“天府之国”,泽被后世,因此民间称他为“川主”。

  在洛水镇,除了川主庙是李冰的祭祀场所外,还有一座大王庙。大王庙也叫李冰神祠,建于唐武德二年,后历经兵燹,明清复修。此外,什邡还有升仙台、李冰陵、后城治、礼斗峰等,都诉说着与李冰的关系。

  “历朝历代的老百姓都很感谢他,这些都是为了纪念李冰这位治水伟人而建的,或是命名的。”什邡市党史志研究员李鼎安说,现在很多人只是知道李冰修了都江堰,其实他还主持凿了青衣江涠岩,治理邛崃、崇庆等县的汶川江、羊摩江等。特别是他晚年在什邡采用火烧水击的方式“导洛通山”,惠泽川西平原,最终让四川成为“天府之国”。

  李冰开凿的古瀑口,今天犹在,就是位于什邡的高景关。他使洛水主流直接灌溉了什邡、绵竹、德阳、广汉的大片地域;别开的一条支流,也使什邡县南片的平原冲积带化为沃土。在高景关下的古瀑口处,从汉代以来,依然按李冰治洛古规,七分水流经朱堰、李堰灌溉什邡,三分水流经火烧堰灌溉绵竹。

  为了纪念这位为蜀地做出贡献的伟人,最早由秦始皇为其立祠建墓。到了汉高祖,就开始对李冰进行加封,由汉朝的昭应公到清代的敷泽兴济通佑王。期间,又建有大安王庙等李冰的祭祀场所。上世纪90年代,什邡以山为依,建起了一座李冰陵园,并把李冰大墓迁葬于山顶。

  “最开始李冰大墓是在山下。东汉时期,张天师设立了24治所,用来宣传道教。其中在什邡则设立了两个治所,一是李冰葬所设立了‘公慕治’。‘公慕’就是公众仰慕的意思。二是设立了‘后城治’。”李鼎安介绍,公慕治在解放后被拆掉了,现在已经是村委会的办公场所,而李冰大墓牵往了山顶上,在现在的李冰陵园内。后城治在洛水镇朱家桥村的半山腰上,是李冰导洛时指挥所。这里前有高景关挺立,后来莲花石奇观独特,礼斗峰云环雾绕,足下石亭江,咆哮奔腾。


  卒葬章山的李冰

  百姓口口相传他羽化成仙

  “右边一幅图就是李冰羽化飞升成仙。”郭辉图指着李冰陵园门上的浮雕图,上面雕琢着数只飞翔的仙鹤。“这其实是历朝历代老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不相信李冰去世了。”

  李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功绩也是后世所见。但在他身上也流传着不少的神话故事。明万历间,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写到“什邡公慕化(治),上有升仙台,为李冰飞升之处。”《古蜀记》则云:“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

  而明万历的《大安王庙碑》则更为详细的写到了李冰的飞升成仙的经过。“冰一日循视水道至广汉,朔江干而上,因有马沿河之名。至后城山遇羽衣谓冰曰:‘公之德入于民深,名注天府久矣,上帝有诏,命予来迎。’遂挟之飞升而去。今祠岭之西,即后城治,上有‘礼斗峰’‘升仙台’,或亦其事欤?”

  

  礼斗峰(什邡市党史史志办提供)

  “这其实都是后世人们赋予上去的神话故事。”李鼎安说,目前石头上刻有“礼斗峰”三个字,还有传说中的升仙台,上书“使承仙造供养”,相传是李冰当年祭天的遗迹。

  除了李冰羽化成仙的神话故事,还有李冰导洛通山也被后世的人赋予了神话色彩。“当地洪水泛滥是因为一条孽龙,李冰父子为疏浚洛水,勇斗孽龙,将其制伏。同时,李冰还化苍牛与水神斗。孽龙骸体化为乌龙岗。李冰则以神牛岭作为化身,永镇乌龙。”李鼎安介绍,洛水辖区道教文化的起源基本和中国道教的起源同步。东汉时期,洛水镇两处道观分别是后城治和公慕治。后来又有川主庙、大王庙等,这些道观修建伊始,都与李冰密切相关,道教把李冰尊崇为《神仙传》中的人物,也是在民间李冰“镇水怪、斗水犀”故事的基础上演绎出李冰礼斗上苍、羽化飞升的神话故事。

  尽管这些都是神话故事,但千百年来人们对李冰的感激之情一直未变。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李冰诞辰日这天,当地群众都要在大王庙举行李冰祭祀大典。地震后又恢复重建了李冰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