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的普兰国际边贸市场中做生易和打零工的尼泊尔人很多。他们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边民,他们拥有边民证,可持证通过斜尔瓦口岸到普兰县城内开展边境贸易或打零工;另一类是客商,他们不属于边民,需要持签证才可以进入普兰县境内,并开展相关贸易活动。在与他们相关的文化中,居所文化与生活文化是有很多故事可说的两个方面。

  驱车驶进普兰县城,沿贡嘎路一直前行约几百米,位于路左侧的就是普兰国际边贸市场。向里望去,除了可以看到市场大概面貌外,还可以清晰看到其后面的山体。那些山体似一道别致的围墙,把市场和普兰县城包裹在其中。最有意味的则是这山体上众多的山洞。

  有些游客向我提起这些山洞,他们说在网络上搜索后发现,这些山洞被称作“尼泊尔大厦”。至于如此称呼的原因,就在于在边贸市场做生意或打零工的尼泊尔人住在里面,并且一层一层,形如大厦一般。那么,果真如此吗?经过向专家咨询,并亲身进入这些山洞,与住在山洞中的尼泊尔边民交谈,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说法是有失恰当的,甚至抹杀了普兰当地以前的重要文化与生活状态。

  研究普兰文化的著名学者周文强说,把这些山洞以尼泊尔人的居住地相称,显然忽视了这些山洞作为普兰自有文化元素的成分,而这些成分才是这些山洞文化的根本。实际上,在普兰县城周边的山体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山洞,绝大多数山洞边缘还都残存着烟熏形成的黑色。贤柏林寺位于普兰县城西北的山顶上,面对县城的一侧,分上下两个层次都有较多的山洞分布。在吉让居委会章杰组附近的山体上,山洞分布更为密集。普兰县城周边六村的村民说,在民主改革以前,许多普兰的群众就居住在山洞之中。究其原因,并非因为山洞舒服,而是因为当时非常贫穷,只能以山洞遮风挡雨。

  后来,生活越过越好,以山洞为家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地结束了。但随着普兰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尼泊尔边民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数很穷困,那些到普兰县打零工的边民尤其如此。众多的曾经有人居住过的山洞便成为了他们居住的首选,既不用付房租,而且自由自在。

  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尼泊尔边民居住在那些山洞中。在我们走访的一个山洞中,居然居住着10名尼泊尔边民,其中还有2个聋哑人。他们介绍,4月份他们进入普兰县,第二年的2月份离开,回到尼泊尔。在普兰期间,他们就居住在那个山洞中,午饭和晚饭也是在山洞中生火完成。当然,他们做的饭也是极为简单的。

  山洞外面有2个人正在收拾着从市场上要来的羊内脏的下脚料。山洞里烟气浓重,让人难以睁开眼睛。洞内有3个人坐在地上,一个人正在收拾着火塘。洞的内侧堆放着被褥等杂物。火塘上是一个尼泊尔式的铝锅,里面有半锅米饭。随后,在山洞居住的人陆续到来,每人拿一个吃饭的“家伙”,并分得一定量的米饭,再加点一种不知名的汤类。他们有的用勺子,有的则直接用手抓。一顿米饭就是一顿午饭,就这样完成了。

  绝大多数尼泊尔边民会在最严酷的冬季到来之前离开山洞赶回尼泊尔的家乡,但很多人深深喜欢上了普兰,再加上他们吃苦耐劳,而且在老板那里“人缘好”,所以常常有人几年时间才回尼泊尔一次。长时间停留在普兰,让他们几乎成为了“普兰通”。当然,这些人很少居住在山洞之中。因为在冬季,简陋的山洞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温暖。

  在普兰,尼泊尔边民和客商的谋生与赚钱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打零工。从事打零工的人主要是尼泊尔的边民。他们早上很早就起来,当然,其原因除了他们的勤劳之外,还可能与山洞居住有关,在山洞中“睡懒觉”可能并不舒服。一般地,他们都是许多人聚在一起,等着打工机会的降临。

  我们去科迦村斜尔瓦组的时候,看到了一些在那里打工的尼泊尔边民。斜尔瓦组是距斜尔瓦通外山口最近的一个村组,处在半山腰上,要驱车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前进。那条路是边境小康村建设专为那里的十几户村民修建的。党和国家为村民们修建的幼儿园和村居建设工程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那里,尼泊尔边民们的吃苦耐劳受到了一致的认可。

  另一类就是开展商业贸易的人。从事商业贸易的人主要是很少的一些有较好资本的边民和来自加德满都的持有签证的尼泊尔客商。他们销售的最主要的商品是尼泊尔木碗,这些木碗也是他们最看重的商品。普兰市场中绝大多数尼泊尔商店的名称均带有“木碗”二字。在那里,使用最多的店面名字就叫“尼泊尔木碗批发商店”。

  另外还有一些摆小摊的,主要也是尼泊尔边民。小摊上的东西很便宜。去买东西时,根本不用担心会被“宰”,因为在询问价格时,摊主们就会直接告诉你,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有一次,一位朋友问一块假的绿松石的价格,卖货的小伙子腼腆地一笑,说“这个没法卖,可以送给你。”

  还有很少几个人走街串巷做生意。很多人会误以为他们是在那里沿街乞讨的,因为他们的手里总是提着几个非常破旧的手提袋。实际上,袋子里面装的是各种小商品,贵重些的商品就是108颗“凤眼菩提”做成的项串,一般200元以上。他们的目标主要是在宾馆中住宿的游客。有几个地方是他们常去的,可能也是销售情况最好的地方,比如金延安宾馆周围和普兰宾馆外面。

  有条件的客商们,他们平时更喜欢喝“姜味甜茶”,这种甜茶也是普兰市场中尼泊尔餐馆中的一道风景。去了尼泊尔餐馆,不点上一杯姜味甜茶,总是仿佛缺少了点什么。但一些客商也常常自己制作酥油茶。他们打茶的工具与传统普兰的“董莫”(打茶筒)相似,只是体型略小一些,也少了一些华丽的装饰。

  以前,在市场中的客商吃完饭,经常用市场中的沙石擦洗锅碗瓢盆,以祛除上面的油渍。但随着2019年市场内路面硬化,成了水泥路面,这一现象也就随之消失了。厨房内的洗涤用品便自然成了那里的人们最常使用的东西。而且,随着普兰县对市场内环境卫生的严格管理,客商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极大提升,甚至每一家门口都摆放着打扫卫生的工具。良好的环境这让个看似简陋的国际市场有一种让人舒心的惬意。

  在长期的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在普兰,无论是来自尼泊尔的边民还是客商,他们似乎更享受普兰给他们的一切,以及他们在那里所获取的一切,在那里,来自尼泊尔的边民们似乎找到了幸福的天堂。这绝不是所谓的“尼泊尔大厦”所能体现出来的。

  (中国西藏网 文/赵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