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泸州9月6日讯(钟旭娟 武诗洁 记者 岳东)9月6日,记者走进泸州马嘶苗族乡茶园村青蛙养殖示范基地,头顶是连片的防鸟“天网”,为青蛙撑起“保护伞”,放眼望去,稻田里,水稻排成“绿色长城”,风一吹,圆润饱满的稻穗轻轻摆动。水中,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还不时地来个“蛙式跳水运动”钻进水里。
45岁的刁波是个土生土长的古蔺人,1999年到广东务工,一呆便是18年之久,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要回家创业的愿望愈益强烈。2016年,得知朋友从事青蛙养殖,效益还不错,这一消息,让一直有创业梦的刁波十分心动。通过多方调研考察,刁波发现青蛙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餐桌上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但野生青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食用,所以市场上的养殖青蛙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对茶园村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考察后,看中商机的刁波购买了蛙苗,返乡办起了特色养殖。
刁波告诉记者,青蛙从卵孵化开始到成蛙,需要半年时间。亩产成蛙最高达到3500斤,最低也能达到2000斤左右。活蛙销售批发价17元一斤,零售蛙30到35元一斤。就拿亩产2000斤来说,活蛙每亩销售额在34000元,除开第一年需要购买蛙苗,之后便可自选种蛙进行繁殖。也就是说,养青蛙当年投资当年就会有收益。
青蛙投产后供不应求的现象让刁波感到十分欣喜。不仅如此,刁波还意外的发现,期初为了给青蛙遮阴,在基地里种植的水稻长得比普通农田里的要好!这个现象让刁波眼前一亮。
是否可以建立套养模式?在青蛙养殖上,利用稻田水稻遮阴、水层浅,可提供稻田蛙良好的栖息场所,尽可能还原青蛙自然生活的环境。在稻田种植中,青蛙又是水稻田中的捕虫能手,且青蛙的排泄物还是水稻很好的肥料,这样养蛙的稻田完全可以不施用化肥和农药,避免农田土壤板结,通过稻田蛙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
“这样种植出来的水稻是无公害的,形成一种小的生态链,青蛙也是绿色环保的,销售也不用愁。”乡干部杨齐国高兴地说,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打破了粮食生产的单一方式,创新利用了稻田生态空间,效益自然成倍增长。下一步乡上会“将‘稻田蛙’模式尽快推广,让更多农民加入到养殖行列,乡政府也将为大家提供技术引导,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也让更多消费者吃上生态米、绿色蛙。”(古蔺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