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6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郏成洋作为代表之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本次大会共表彰98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和192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江苏省共有4个获奖集体,兴化市农业农村局是兴化市唯一的获奖单位。

  荣誉的背后,凝聚着兴化市农业农村局推进乡村振兴的智慧和汗水。

  实现农业强 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兴化是农业大市,连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县)标兵”。“农业大市却不是农业强市,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兴化农业规模大,但农业效益十分低下,农民并没有从中获得应有的收益。”这是郏成洋一直思考的问题。

  如何走出“粮食大市、农业弱市”困境和怪圈?兴化市农业部门进行了深耕细作。

  推进高产高效创建是重要路径。2011年4月,兴化市农业部门开始推进粮食生产高产高效创建工作,该市制定出台《关于兴化市年增亿斤优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实施意见》《兴化市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大规模、广范围、高层次实施优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整市(县)高产高质高效创建。

  品种选育是高质高效的核心。该市农技专家沙安勤介绍,2010年起,他们就四处寻找适合兴化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新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并推广。农业部门创建了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26个,其中连片5000亩的示范片5个。同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适度规模化种植。目前,该市优质水稻品种推广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不到2万亩扩大到现在的125万亩,占比达95.6%,平均单产1200斤,比此前品种高100多斤。

  种养模式是效益倍增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稻麦品质,兴化农业部门加快探索高效设施农业与粮食生产轮作模式,注重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成功探索出“水稻—番茄”“甜瓜—水稻”“棉花—小麦”等多种轮作模式,以及“稻渔共作”“稻鸭共作”“稻虾共作”等新型种养模式。时下,“稻鸭共作”“稻虾共作”“蛙稻共作”等绿色种植模式在兴化遍地开花,“兴化大米”成为区域品牌,每公斤价格达到20元至30元。

  近日在钓鱼镇双超鸭田稻米合作社可以看到,基地刚刚栽下的秧苗正由黄转青。“苗好一半稻,秧苗转青很有劲,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合作社理事长李德剑开心地说,田里种的是“南粳9108”,是江苏省目前最优质的食味粳稻品种。李德剑经营600多亩有机水稻,由于土壤逐年改良、水稻病虫害逐年减轻,水稻产量逐年提高,去年亩产量达到1100斤,加工成大米销售,亩纯收入达到6000元。

  水产业是兴化的特色产业,该市建立了省级现代渔业科技园区,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水产高效养殖迅猛发展。以河蟹为例,目前该市河蟹养殖面积达82万亩,亩均产量从20年前的几十斤增长到现在的200斤左右,亩均年收益也从几百元增长到3000多元。

  品牌靓才能卖得好。兴化农业部门不断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兴化大米、兴化红皮小麦、兴化香葱、兴化龙芋、兴化大闸蟹、兴化大青虾、兴化鱼圆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和公用品牌,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该市还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在获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放大“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品牌效应,组建兴化大米产业运营中心,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与央视等合作,先后成功承办魅力农产品嘉年华——兴化之夜、问稻中国——中国稻米产业发展论坛、垛田故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特色农产品分享会等重大活动;与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推兴化品牌农产品卖向全国。

  推进农村美 从脏乱差到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陈堡镇唐庄村西湖塘,每天都有游客前来游玩,他们或泛舟,或环湖畔游走。

  “唐庄村因西湖塘而美,西湖塘因水而美。”唐庄村党总支书唐宗恒说,西湖塘是去年打造的一座草荡公园,面积约四五十亩,湖塘中三五小垛,青青芦苇依垛而生,随风摇曳。加上特色田园乡村推介,报纸、微信、抖音热传,西湖塘一下子“火”了起来。

  生态观光、水产养殖,兴化人临水而居,向水而富。水,是兴化的特色,是兴化最大的资源。

  可是,一段时期以来,河道淤塞、水花生遍生、水质污染,曾是兴化农村河道的通病。改变,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开始。2017年9月,该市东罗、刘泽、唐庄3个村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借此契机,兴化市决定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引领,全面整治农村村庄环境,逐村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作为牵头单位,兴化市农业农村部门在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中,突出“水美”,把清洁河道确定为重中之重。如今,“碧水东罗”“渔润刘泽”“古润唐庄”,都以“水”为特色,因水而美。

  为打造以“水美”为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在逐点推进的同时,该市实行点面同治。

  在“263”专项行动中,全市关闭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所812个;全面完成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建成并投入运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171个;统筹实施道路、水系、村庄、农田林网建设,加快推进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林木覆盖率达20.63%、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开展“美丽牧场”建设,已建成15家“美丽牧场”和200家生态牧场。大力开展测土配方,做到药肥减量化施用,从而控减农业面源污染。

  有计划推进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打造。去年开始,该市启动《兴化市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按照该计划,今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28”示范工程建设,即创建10个示范引领村、20个特色发展村、80个集聚提升村;到2020年全市将创建20个示范引领村、50个特色发展村、200个集聚提升村。通过示范创建,带动整体提升,形成“点上有精品、线上有风景、面上百花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格局。

  “没事时坐在门口老榆树下喝茶,看清清河水、吹吹自然风,或到‘连心岛’凉亭找人下棋,这日子真惬意。”昌荣镇安西村赵吉勇大爷笑呵呵地说。3个月前,安西村启动生态宜居美丽村庄创建,对赵大爷门前夹河及沿河环境进行整治,特地在老榆树下放置了石桌及石凳,将村南四面环水的乱坟地打造成“连心岛”休闲公园。

  “把村里最脏的地段化为最美风景,把最差的屋舍转为最美庭院,是我们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时追求的目标。”郏成洋说。

  带领农民富 从农民工到新型职业农民

  兴化市委副书记葛志晖(左)与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右)为“虾蟹绿色生态养殖专家科研创新中心”揭牌

  “头一年种西瓜,就大赚了一把。”这几天,昌荣镇安西村村民戴小祥盘点起自己的西瓜收益,30亩大棚西瓜已采收西瓜6万多公斤,毛收入25万多元。西瓜7月下旬收市,预计亩产5000公斤左右,亩纯收入超过1万元,“一年能挣30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戴小祥和妻子丁小琴常年在外务工,去年3月双双返乡。夫妇俩发现当地种甜瓜效益不错,也想回乡搞种植。村里将他们推荐到兴化市农技培训中心学习,培训中心导师帮他们设计种植新品西瓜的创业规划。去年秋收后,夫妇俩建起30亩生态瓜园。

  兴化农业人口众多,带动更多农民致富一直是个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增收难,不少农民离乡外出收旧或务工,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一些无法在城市扎根的农民陆续返乡。

  如何让返乡农民富起来?兴化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因人施策,实施高效种植或水产养殖培训,并根据各人情况帮助规划就业或创业。据统计,5年来,兴化市累计有5000多名返乡农民创办家庭种养农场,成为新型农业主体“掌门人”。同时,对返乡的大学毕业生,该市农业农村部门围绕“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业”“农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开展培训,让他们成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一大批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自己富”和“带领富”的生力军。2018年,兴化市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44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额为30多亿元,直接带动就业近万人。

  与此同时,该市发挥农业系统技术优势,紧紧围绕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脱贫两大任务,突出特色种养、加工流通等产业,务实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脱贫29965户、49343人、207个经济薄弱村,分别占建档立卡总数的89.8%、88.3%、77%。投入8095万元培植99个产业扶贫项目,覆盖118个经济薄弱村。及时研究部署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在3个乡镇的6个村开展试点,共实施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631户,发放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金1533万元、困难群众医疗补助金7565万元,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带领农民富、推进农村美、实现农业强,必须建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郏成洋表示,获得“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这一荣誉,意味着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兴化市农业农村工作将努力实现新突破。

  (吴俊翔 倪建明 顾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