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临汾讯(记者 张李鹏)没有店铺,没有招牌,甚至没有一丝宣传,就是凭借一套理发的老手艺,72岁的任贵香老人在临汾市平阳广场东侧的一隅,开辟出了一小片“露天理发场”。

  早6时,记者见到她时,正在为顾客剪发。旁边的花台上,两个手提袋就是老人所有的“家当”,电推子,小剪子,刮脸刀,小镜子,热毛巾等物品排列起来。旁边还坐着与之闲聊的老顾客。任贵香边聊天边工作,动作娴熟,灵活不减。

电推子,小剪子,刮脸刀,小镜子,热毛巾等物品是任贵香老人的全部家当

  任贵香介绍,自己今年72岁,家住五一西路,从事理发行业已经有40余年了,之前在临汾东风理发店工作,后来随师傅被招到临汾皮革厂做理发员,直到50岁退休,然后在家服务。” 

  提到现在露天出摊理发,任贵香轻描淡写,“老了,也是没事干,有这个手艺呢,也不愿意丢掉,来这里出摊5年了,凌晨5点出摊,9点收摊。”

  任贵香告诉记者,每天来理发的也就老年人居多,对于流浪者,残疾人,环卫工,还有80岁以上的老人一律免费,行动不便者,还将上门服务。

对于流浪者,残疾人,环卫工,还有80岁往上的老人一律免费,行动不便者,任贵香还将上门服务。

  正说着,一位坐轮椅的老人由老伴搀扶着过来,任贵香赶紧放下自己手上的活,帮忙抬轮椅,全然不顾自己也是上了70岁的年龄。

  与现在潮流不同的是,任贵香老人依然采用当时的传统方式进行理发。“老式的剃头不仅仅是理发,还包括修鼻孔,掏耳朵,刮胡子,点眼睛等步骤,还负责按摩等环节,整个过程下来大概要四十分钟左右。”任贵香解释道。

  说话间,任贵香打开了一个铁质保温桶,里面全部都是高温消毒过的毛巾,“毛巾一人一块,剃刀一人一片,用过了就放到这边,保证顾客放心使用”。任贵香说,毛巾每天大约能装15个,有时候不固定,一天20多个人,一天有时候就7、8个人。

给顾客脸上打上肥皂泡沫,是刮脸前的必要步骤

  刮脸前,在顾客脸上打上肥皂泡沫,剃刀“唰唰”几下,嘴角、眉头、耳根的汗毛都被刮得干干净净,最后,顾客都是拿高温消毒过的毛巾抹一把脸,真是利落舒爽!

  回忆陈年旧事,任贵香思绪万千。“那时候,家里穷,4个孩子中自己排行老大,也没有接受过多大的教育,就想着学个手艺养活自己。”任贵香回忆到,“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师傅是相当严厉的,也是相当受人尊重的,开始做学徒的时候,师傅不会教你练习如何剃头或者使用剃头工具,然后,自己就慢慢地观看旁边人的操作及师傅的行动,也算是‘偷艺’吧……”说话间,任贵香将自己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伸给记者看,两侧磨出了厚厚的茧。

  现在除了在广场出摊,任贵香家里还时常有很多人登门剪发,包括烫发的,刮光头的。遇到冬天,家里上年纪的行动不便的老人有需求,任贵香还上门服务,东至脸谱桥,西至刘村。

  “买菜去啊?”“今天早上有雨,早点收摊啊”,一大早,任贵香不断与周围过往的熟客打着招呼,并不时迎接着周围人的问候。

  “他们都是回头客,我们已经是老朋友啦。如今时代变了,年轻人嫌弃老式理发动作慢、跟不上潮流,但依然有不少老顾客喜欢这种老手艺,觉得理得干净又舒服。”任贵香说。

  每次剪完头发,任贵香都是第一时间清理掉地上的头发,放进一个自带的垃圾袋内扔掉。她说,现在是文明城市,人家既然方便咱们,咱也要考虑人家。

  任贵香笑着说,说句心里话,咱不是图钱,自己干了一辈子理发师,是舍不下这手艺。看看能不能干到80岁,要是可以,还会坚持下去,直到剪不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