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12日讯(记者 刘佩佩)4月12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从四川卧龙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获悉,4月11日,四川卧龙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对外公布了欧亚水獭的画面和视频,这是邛崃山系首次通过影像记录到该物种,夜间黑白画面里,一只水獭在石滩上跳跃,并不时潜入水中捕捉猎物。据悉,当地人管水獭叫“水耗子”,80年代以前经常出没在大大小小的河边,近30年,再也没人见过,也无确凿的证据显示其仍存于此。此次拍到水獭,为水獭生存在邛崃山系提供了有力证据,为研究保护区内水獭习性、行为、数量、分布区域等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据资料记载,欧亚水獭是河流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以及顶级捕食者,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历史上在中国分布较广。从1950年起,由于狩猎、栖息地破坏、水污染、水电站修建、宠物贸易及鱼类资源过度捕捞等多方面的原因,其数量急剧下降,很多省份已多年不见其踪迹,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也被评估为濒危。从2019年2月开始,四川卧龙国家级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社区访谈、样线调查和红外触发相机技术,对区内水獭资源进行了调查,在卧龙镇河道附近安装的红外摄像机成功捕录到欧亚水獭的身影。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段兆刚表示,保护区将对欧亚水獭进行进一步调查和监测,摸清其在区内的种群数量和结构、食物种类、分布、活动规律等情况,评估其生存状况并制定保护对策和行动计划。

  据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和之后数年里频繁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对水獭的栖息地造成了极大影响。但近两年,当地发生有观赏鱼被偷吃的现象,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种种迹象,疑似水獭干的。欧亚水獭是水陆两栖哺乳类,健康的水环境,丰富的鱼类以及隐蔽场所对其生存至关重要,此次发现水獭的河段河水清澈见底,水流较急,水深数米的深潭较多, 鱼类资源丰富,可见3-4斤的群鱼游弋。河岸两侧有大量的石块堆积,植被覆盖良好。以上条件给欧亚水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从目前已知水獭的分布来看,卧龙是距离成都市最近的一个水獭发现地。 水獭的存在说明卧龙的河流生态系统功能比较完善,这得益于卧龙保护区55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工作。

  (图片由四川卧龙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