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石可欣

  上世纪50年代,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五更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开拓进取、奋斗不息。这部影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河南新县的刘名榜。

  刘名榜,1902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郭家河乡莲花堰村,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带领农民自卫军参加白沙关“万人暴动”,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名榜曾任赤卫队大队长、新县弦南区第五乡苏维埃主席、弦南区苏维埃主席、弦南区区委书记、红罗光(红安、罗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书记、中共经扶(今新县)县委书记。其间,他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斗争和三年游击战争,保证了大别山革命火种不灭,红旗不倒。

  抗日战争时期,刘名榜曾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返回后,他仍任经扶县委书记,领导组建经扶游击大队,配合新四军五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整个抗战时期,刘名榜一直没有离开过鄂豫皖根据地,使我党在这里始终保有一支武装力量。

  1946年7月,“中原突围”后,刘名榜任黄、礼、经、光、罗5县工委第二书记。面对恶劣而复杂的形势,他带领大别山区人民浴血奋战,同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刘名榜任中共鄂豫区第二地委委员、经扶县委书记。他参加创建和巩固大别山解放区的斗争,组织群众拥军优属,保管刘邓大军留下的物资。

  新中国成立后,刘名榜曾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刘名榜因持续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大别山敌后斗争,被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面红旗”。

  “昔日的硝烟在岁月流逝中逐渐淡去,但在新县,刘名榜的革命精神却广为传颂。”新县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游振华说,“如今刘名榜同志故居是大别山红廉文化园的一部分,故居内保留着当年他在这里工作生活时的原貌,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亲民爱民、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与作风影响了无数前来这里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