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都有说不尽的变迁,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变化尤为明显。1977年冬季,高考招生重新恢复,这不仅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标志,也是中国改革的重大标志性事件。经过40年的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投入、规模、现代大学制度、办学质量及国际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变。

  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42557亿元,占GDP的5.15%,其中高等教育经费投入11109亿元,占GDP的1.34%。以2017年价格计算,2017年我国高教生均经费是1978年的3.05倍。全国高校普遍兴建起新校园、新科教大楼、新图书馆、新运动场、新食堂等;学生宿舍条件大为改观,甚至还装备了空调;教室里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现在的校园再也见不到昔日简陋破旧的陈迹,我国高校设施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近,为师生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高校数量和学生规模大幅增加。1978年全国各类高校598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28万人,校均学生规模仅3812人。2017年共有普通高校2631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校均学生规模10430人;其中本科院校1243所,校均学生规模14639人;有17所大学的在校生规模超过5万人。2014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已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居世界第二。中国现代史上的高等教育历来是精英教育,197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2.7%,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教育阶段,2017年毛入学率已达45.7%,不久将突破50%而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现代大学制度日益完善。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正式建立,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化的改革和建设大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出台,在招生、学位、学分、“奖助贷”、教材引进、高教督导、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教职工队伍建设、教师考核评价、学生就业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日渐完善的制度政策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科学规范管理等,为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曾几何时,社会上广为流传“搞原子弹的不如搞茶叶蛋的”,生动地反映了科教界收入不高的事实。当年高校毕业生绝大多数不愿意留校,毕业选择最多的是“出国、入仕、下海”。当然,计划分配的就业制度,也留住了相当一部分优秀毕业生。今天,高校教师收入已经稳居中等收入群体行列,高校已经成为国内毕业生的就业首选,也吸引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任教。

  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还体现在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尽管世界各种高校排行榜的关注指标和权重有所不同,也不尽客观、科学,但从中仍能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内地高校在世界大学四大排行榜上的位次都在迅速上升,以ARWU排行榜为例,2010年北京大学(第167位)和清华大学(第178位)首次进入世界高校200强,2016年清华大学(第58位)和北京大学(第71位)首次进入百强;2017年清华大学(第48位)首次进入前50强;2018年浙江大学也进入世界百强,清华大学列第45位。2003年中国内地大学只有8所高校进入世界500强,2018年有51所高校进入世界500强。从国际学科衡量指标“基本科学指标(ESI)”排名前1%学科和前1‰学科看,我国进入排名前1%学科的高校从2012年的91所增加到2018年的278所,其中进入前1‰学科的高校达到47所,占全球前1‰学科的5.3%。2017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国际专利申请达到48882件,首次超过日本升至全球第二,高校在专利申请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中国学者很难在国际主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18年SCI收录中国学者(未包括台湾)发表的论文超过46万篇(截止9月15日)。经过40年改革发展的中国高校正在群体性地接近世界一流大学,个别高校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有一些学科甚至已进入世界前十名。

  作为40年高教改革和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受益者,我真切感觉到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恢复高考让我从插队知青进入高校大门,并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业。乘着国家扩大派遣留学生的东风,我被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持续改革发展的高教领域工作,今天成长为“三农”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专业上的成长进步,在政治上也得到了培养和成长,作为无党派人士参与了许多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活动,还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回想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成就和自己点滴成长,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个人的成长进步得益于40年高教改革发展,源于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飞跃。我为自己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深感自豪,为自己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倍感骄傲。

  当然,改革开放40年的成绩是巨大的,改革中出现一些偏差和曲折也是难免的,如人才选拔和学术评价上过于唯学历唯头衔唯论文、趋利倾向和短期行为严重、学术造假等道德滑坡行为等。这些问题将在下一步高校深化改革和质量发展中得到纠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下一步关键是要加强内涵式发展,向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我坚信这个目标在下一个改革开放40年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何秀荣,无党派人士,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 李雨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