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1.80亿元!今年初,无锡成为江苏第3个、中国第14个跨越万亿GDP大关的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秉承“实业报国”的工商精神,无锡聚焦实体经济、聚力产业强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尤其是近三年来,无锡以超凡定力和创新举措,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走出了一条从负重爬坡到奋力攻坚再到突破跨越的转型提升之路,成为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样本。2017年,无锡全市人均GDP达到16.07万元,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三位;每平方公里的地均GDP达到1.99亿元,居江苏省第一;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上市公司总数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制造强,则实体强;实体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市强。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走产业强市之路,获得的重要启示。”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说。

  实体为本,工商名城重振产业雄风

  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20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这是无锡“实业军团”的最新成绩单。

  打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日历,无锡,始终以强大的实体经济,勇立时代潮头。“实业报国”的精神在一代代企业家中传承,如太湖和运河水般浸润着这座城市。

  1981年,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江海木业在无锡注册成立,拉开了江苏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序幕。

  1983年,一场从“田头”到“厂头”的改革从无锡县堰桥乡发起,如石破天惊,轰动全国。这场被誉为“伟大的创举”的改革,首次将农村改革的经验引入乡镇经济,探索出了闻名全国的堰桥“一包三改”改革经验,孕育了全国第一个亿元镇、第一批亿元村。无锡,由此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与兄弟城市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

  进入新世纪,无锡依托工商实体,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骨干的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实现了从江南传统城市到现代工业都市的华丽转身。

  在聚焦实业的路上,无锡一度跑偏。

  从“十一五”后半期开始,无锡出现“脱实向虚”的倾向,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下滑。发展,该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全体无锡人面前的重大命题。

  负重前行中,无锡重新聚焦产业强市。2015年8月,无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召开,提出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产业新高地。三年来,无锡召开了一次党代会、七次全委会,这八次全局性会议,产业强市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在推进产业强市中,无锡聚焦先进制造业。一手抓千企技改、一手抓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为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的动能;百亿级产业资金注入、百亿级降本减负扶持,让众多企业坚定信心走上“四化”之路。

  在抓先进制造业中,无锡聚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会,智能制造推进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雪浪大会……无锡坚持从“制造业中来到制造业中去”,推动智能制造走在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三年深耕,众志成城。去年,无锡GDP超过万亿元,人均GDP位居全国城市前列。今年前三个季度,12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无锡有10个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GDP同比增长7.4%,保持全省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居全省第一。

  转型为轴,“智”造强市化茧成蝶

  在无锡藏龙卧虎的明星企业阵容中,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近年来,已近百岁“高龄”的无锡一棉先后成为巴宝莉、路易威登等几十种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的顶级供应商,被欧洲客商誉为全球最优秀的工厂之一。

  在无锡一棉新一代的智能车间里,每一个纱锭都会通过传感器联网,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生产线上每个纱锭的情况,大大节约了人力,提升了效率。踏着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的节拍,三年来,无锡一棉秉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斥资4亿元对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造就了“万锭用工20人以内”这一领先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2017年,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无锡一棉将投资目光瞄准了远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开启了企业依靠智能化走向世界的新纪元。

  在无锡,像一棉集团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还有5000多家,如何实现企业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是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2017年8月,无锡携手阿里云正式启动建设雪浪小镇,并与杭州云栖小镇携手发起了制造业“唤醒计划”,短短一年时间,阳光集团、双良节能、贝斯特精机……一个个借“智能”之力破茧成蝶的企业样本,从雪浪小镇的“唤醒计划”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根植于实体经济的沃土,一个个“老树发新枝”的故事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汇成这座城市的传奇篇章。

  从乡镇企业起家的海澜集团,近年来加快转型提升步伐,走出了一条“第一产业的人,做第二产业的事,挣第三产业的钱”的转型之路。旗下海澜之家与天猫形成新零售战略合作关系,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全面深化布局海外战略。海澜集团还投入百亿元建设仓储物流、马儿岛酒店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开创了以马文化为主体的综合文化旅游园区,被国家旅游局推荐为“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去年,海澜成为无锡首家千亿产值企业。

  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强强联手,专注于核电叶片、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叶片等高端动力部件的研发制造。目前,该公司的大叶片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60%。

  “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城市,无锡以实体为本,对创新孜孜以求。”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认为,无锡这样浓厚的氛围,引领和激发着企业在商业模式、技术产品、管理模式等方面积极创新,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以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城市为机遇,三年来,无锡共组织实施智能制造项目270个、完成总投资2308亿元,“智能制造名城”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17年,无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40.4亿元,6年来再次超过千亿元大关,被评为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创新为基,比强攀高领潮流之先

  本月,国际电信联盟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研究组首次在中国召开全体会议,会址选在无锡。50多个国家代表团来到太湖之滨,人人眼睛放光——一个面积4627平方公里、人口仅655万的设区市,去年物联网专利申请量超过万件,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1项、国家标准49项;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2437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连续三年高水平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世界物联网发展史上烙下了鲜明的“太湖印记”……

  不仅是物联网。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刮起的“无锡旋风”,同样令人瞩目。投资100亿美元的华虹集成电路研发制造基地,86亿美元的SK海力士二工厂,30亿美元的天津中环大硅片……加上主力研发的华进半导体、擅长封测的长电科技,无锡集聚了同类城市中少见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格局”。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引领全国的“南方微电子基地”荣耀归来。

  创新的高度决定产业的高度。锁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无锡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创新驱动与产业强市“琴瑟和鸣”,共同奏出现代产业交响乐的“最美和弦”。

  由乡镇企业起步的江苏阳光集团,保持着平均每天50多个面料新品的研发能力。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阳光累计承担54项国家科研项目攻关,申报各类专利1837项,获授权专利997项。

  全球系能源技术领军企业远景能源,在美国、德国、丹麦等设立了九大全球技术创新中心,让碎片化的能源系统在数字世界中实现了统一。

  “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华云数据,从2016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独角兽企业。企业负责人说,无锡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让科技型企业可以安心在此发展。

  坚守实业,不是因循守旧。近年来,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无锡做一个成一个;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钢铁冶金,传统优势产业比强攀高,领潮流之先。无锡先后引进6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45位“千人计划”专家来锡创新创业,全市人才总量达16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突破11万人。去年,无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3%,其中90%来自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8%,位居全省第一。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无锡正在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枢纽经济和总部经济,延续产业强市的“一路精彩”。

  “万亿”新时代,砥砺新征程,勇当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无锡,行! 记者 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