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长期以来,我区6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恪尽职守、辛勤工作,用爱心、知识和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为加快全区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7日,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举办“2018年师德论坛暨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力宣传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本报今日推出莫柳焕、玉奇志、蒙坤三位老师的事迹报道,既是希望全区广大教师以他们为典范,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为全面振兴广西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是为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希望社会各界对教师多一份理解、支持和关爱。
乡村教育大有可为
——记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文小学教师玉奇志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奚振海
从一名代课老师到农村小学校长,玉奇志已经在教育最基层扎根了24年。曾经,她孤身坚守没有围墙的小学校;曾经,她亲自上阵,让学校旧貌换新颜;曾经,她四处“挖人”找来教学能手,让山村小学的教学成绩从倒数跻身优秀行列。获得了诸多荣誉和成绩之后,玉奇志没有功满回城,而是选择继续坚守。
参加工作后没多久,因为教学成绩突出,玉奇志被派到邕宁区那文小学那思教学点担任负责人。但没过多久遇到学校布局调整,教学点只保留一二年级两个班,也只需要一名老师。谁留下?面对大家的迟疑,身为负责人的玉奇志站了出来。当时的教学点只是一栋两层教学楼,孤零零地在山坡上,远离居民住房,还没有围墙。夏天打雷震得床板都颤抖,她不止一次躲在床上裹着被子哭。但天一亮,孩子们一来到教室,她又满身活血地走上讲台。
调到那文小学后,学校经历过两次大的建设。这位女校长暑期也不回家,驻扎在学校监工,为了节省费用,她还亲自挑泥刷墙。经过这两次建设,那文小学从以前的破破烂烂,变得整齐规整,各种设施设备完善。
玉奇志有个“挖墙脚校长”的外号。那文小学的教学成绩原来比较差,在镇上经常排名倒数。到任校长后,只要她熟悉哪位老师教学有一手,就上门请来学校参观,讲教学理念等。因为她待人真诚,给人信赖感,尽管学校比较偏远,硬件也不怎么样,但不少人都喜欢到这里工作。过去几年,她接连签来几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还新招来几位本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让这所学校教学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教学质量现在已经跻身镇上前列。
如今,漂亮的教学楼、标准化的体育场,还有稳步上升的教学成绩,学校甩掉了十几年的“落后”帽子,现在邻村村民都想送孩子来那文小学就读。
玉奇志结婚后在邕宁城区安了家,但村民的支持、同事的肯定、孩子的期盼,让她坚定地继续留在山村任教。偶尔也有纠结的时候,但她相信父亲曾跟她说过的话:“日子会变好的。”她说,乡村教育也大有可为,自己要在这条“长征路”上继续走下去。
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记河池市宜州区保育院教师莫柳焕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奚振海
“作为保育院院长,创造条件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学前教育,是我的职责。”今年51岁的莫柳焕,是河池市宜州区保育院的院长,自1987年至今,已经在幼儿教师的岗位上度过了31个春秋。她借鉴区内外成功经验,创新办院模式,广纳社会资源,积极筹划分院的创建,成功创办宜州区保育院幼教集团。
宜州区保育院是当地幼教的招牌,每到招生季,就会有很多人找上莫柳焕。莫柳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就琢磨着怎么让优质的幼教资源惠及更多的普通孩子。当时,宜州区(当时的宜州市)出台了相关政策,但财力紧张,无法安排资金支持。这个时候,莫柳焕决定先行动起来。她自己借钱给保育院,并动员亲戚暂缓建房筹款,在她的带领下,不少员工也出钱出力,保育院先后建成了3所直营分院、3所乡镇中心加盟园。在当地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莫柳焕的创新解决了当地600多名适龄幼儿就近入学的“入园难”问题,极大地缓解了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也为80多位师范类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
莫柳焕说,这些新办的分院是按照公办民营的模式举办,不拿财政的钱,同时是普惠园,对外收费较低。这个时候,有一个问题是教职员工的工资待遇提高不上去。“这是现实问题。但我们更多地是激发老师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够持续付出。”莫柳焕说,尽管摊子大了,但保育院全体上下却非常团结,如一个大家庭,教师队伍非常稳定,人员流动很少,全院有一百多名职工,绝大多数是女职工。“莫院长很善于做员工的思想工作,与职工打成一片。工作中,一旦发现问题,立刻通过思想引导,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拧成一股绳。”有20年教龄的教师谢罗妮一语道出其中的奥妙。
在同事眼里,莫柳焕业务精、能力强、爱岗敬业、善于助人、乐于分享,心里始终装着整个幼教事业的发展。她孜孜不倦地率领全体教职员工走“科学化管理,开放式教学,立体化育人”之路。在她的带领下,保育院率先在河池市幼教行业实行了管理、教学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成功塑造了宜州市幼教行业排头兵的形象。
扎根老区的八桂名师
——记百色高级中学英语教师蒙坤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奚振海
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天起,看着山里孩子求知若渴的目光,蒙坤便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于是心中便有了清晰的目标,他要让山里孩子的未来之路走得更远。36年来,教学岗位几经变迁,他初心不变。执着追求,使他成长为植根革命老区的“八桂名师”。
1982年,18岁的蒙坤在那坡县一所乡镇初中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他是当时全乡唯一的英语老师。那里靠近中越边境,条件艰苦,学校位于半山腰,用水要到六七百米外的山脚下挑,这让过惯了城市生活的蒙坤吃了不少苦头。“但让我决心扎根这里从教的,是当地学生、村民的淳朴。”蒙坤说,每天下午放学,他的宿舍门口就有人放着一桶水,到了周末,还有一捆柴。这是学生、村民生怕他吃不了苦要离开这里,委婉表达的挽留之意。
蒙坤立志好好教学。除了施展平生所学,他还从当初每个月30多元的工资中开始攒钱,无偿为学校购买教具:120元的录音机、198元的英文打字机……“这些东西对于当时乡下学生来说,是很稀罕的,这也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多了份兴趣。”蒙坤说。
几年后,蒙坤调动到另一所初中。这所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差,英语基础更差。蒙坤就琢磨怎么让学生爱上英语。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学校的英语考试成绩连连提升,连续超越不少当地名校。
调入百色高中后,蒙坤常年带毕业班。尽管面临高考压力,他坚持全英文上课,鼓励学生们多阅读英文经典,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在这所学校,学生们都爱称他为“蒙Sir”。
蒙坤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教育他们要时常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他的学生中涌现出许多立志为老区奉献的优秀学子。学生苏勇力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扶贫攻坚事业,被誉为“扶贫路上的跑腿书记”。学生岑参中山大学毕业后,放弃外企高薪工作回乡创业,带领乡亲致富。
蒙坤十分注重对老区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八桂名师”,从2012年起他承担了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几年来,工作坊成果丰硕,多名工作坊青年教师荣获自治区优秀教师、市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市级优秀教师等荣誉,工作坊成员在各类教育期刊发表或获奖论文22篇,积累了一批优秀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