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男人的代名词,是“血气方刚”“勇敢正直”“有责任感”,然而央视《开学第一课》中,四个涂脂抹粉的“小鲜肉”却颠覆了大众的审美标准。他们被作为广大青少年的励志偶像,在节目中又唱又跳,引起观众极大不满,有人直言:“这简直是娘炮第一课。”

  男孩子想要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事。纵观当今社会,“小鲜肉”霸屏,“阴柔之风”盛行,男孩没血性没担当,让人担忧的同时也引人深思:到底该如何培养男孩,才能让他们不被贴上“娇气”“娘炮”的标签?家长、学校、社会该如何做,才能让男孩成为家庭、国家的栋梁?近日,本网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教育界有关人士,听听他们对培养男子汉的看法。

  

  黄河新闻网讯:“中国传统的人格与美德既不是‘男性女性化’,也不是‘男性野兽化’,而是文明、厚重、大气、勇敢,是文采与质朴相和谐的状态,而绝非什么‘伪男’。”山西发展(网络)智库专家、太原文瀛书院院长卫方正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给出中国男性的标准——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卫方正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的人格标准是君子,“君子不重则不威”,讲究庄重、厚重,否则便没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威仪;中国传统的道德核心是仁,“刚毅木讷近仁”,若能刚强、坚定、质朴、慎言,便近于仁德。所以他认为,如今的“伪男”现象是很不正常的,必须予以足够的警惕,尽快纠正。

  “除了圣贤君子标准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男性的标准则是崇尚阳刚,推崇壮美。”卫方正说。

  古代,《诗经》中赞美“孔武有力”,《楚辞》中歌颂“诚既勇兮又以武”,曹操横槊赋诗,祖逖击楫中流,就连隐逸诗人陶渊明,也歌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以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为美。近代,梁启超先生一篇《少年中国说》就是对中国未来男性阳刚之美的热烈呼唤;毛主席年轻时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更是对“文质彬彬”的千古回应,而且他自己进行了很成功的实践。

  以阴柔孱弱为美的时代,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但卫方正也告诉记者,那些无一例外都是令人痛心的反面教材。

  比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记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燕,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回忆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的“伪男”之风,后来时代剧变,这些人的下场惨不可言。

  “实际上,那些历史上的“伪男”们,最终不仅害了自己,更危害国家,误尽苍生!”卫方正说。“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君不见花蕊夫人之诗:“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是给历史上所有的“伪男”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他看来,今世“伪男”之风的出现,与传统文化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卫方正呼吁,在警惕这种风气滋长的同时,一定要以更大的力气,更全面有效的方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不仅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