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孙欣本报通讯员金凤银李晓明)
一米七五的个头,壮实的体格,憨厚的面容,一件有些发白的衬衣,看上去就像一位普通农民。只有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依然透着一股军人的刚毅和坚强。
8月10日,酷热难当,记者见到刘文龙时,他正帮助贫困户修缮蔬菜大棚,此时棚内温度超过40℃,刘文龙的衣服早已湿透。
“我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只要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我也不怕。”这是刘文龙常挂在嘴边的话。自主择业后,刘文龙毅然回到家乡,在战场外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在他的带领下,小怀村从“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越是困难重重,越要干好工作”
10年前的那次抉择,刘文龙至今仍记忆犹新。2008年,已是副团职干部的他面临转业,是选择计划安置,或是选择自主择业?家人纷纷劝说选择计划安置。“部队鼓励自主创业,作为军人尤其是共产党员,应该积极响应。”刘文龙说。
脱下军装后,刘文龙在商丘市安了家,日子过得殷实自在。2010年春,家乡父老和组织的要求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文龙,回村带领乡亲们一起奔小康吧!”
面对着父老乡亲的挚热深情,刘文龙不顾爱人的反对回到了村里。一卷铺盖,一张木板床,一个电磁炉,他在简陋的村室里搭起了自己的“家”。
小怀行政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全村7个自然村,2800多人,是一个出了名的后进村:班子瘫痪,治安混乱,打架斗殴,上访告状等时有发生。
刚回村的那些日子,刘文龙长在了田间地头,长在了村民的家里。挨家挨户地访,一个一个地谈,村里的大事小事,他都了然于心。
就在刘文龙走村串户征求群众意见时,阻力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一天夜晚,他被一群不明身份的人打断了鼻骨,当场昏迷。躺在病床上的刘文龙瞒住了家人,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后,又投入工作中。多年的部队生涯培养了他坚强的性格和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刘文龙暗下决心:“越是困难重重,越要干好工作。”
面对破破烂烂的村室,他拿出了1万多元整修一新。村里的路灯因欠电费长年不亮,他又取出了4000元的工资为村里缴了电费。紧接着,他把几位在村里威望高、想办事、能办事的人召集起来,组建了新的“两委”班子。
“文龙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别妻离子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的工作!”看着刘文龙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村民们感动地说。
“要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
村“两委”班子齐了,人心稳定了,如何发展成为摆在刘文龙面前的难题。
通过调查走访,他理清了村里最急需解决的几件民生大事,采取“四议两公开”的办法,村里的事情让村民参与,以群众的意见作为党支部的决策依据。这一下子抓住了村民的心,气顺了,劲足了,大伙发展的信心迅速高涨起来。
村里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几经奔波,刘文龙争取到了上级的修路项目。为了筹措配套资金,他带头捐了5000元钱,并从自己的转业安置费中拿出12万元垫付了部分工程款,很快,纵横两条总长5公里的水泥路修好了。他又多方筹措资金80万元,整修了村里年久失修臭烘烘的沟渠河塘。他还出资2万元,为村里安装了摄像头,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路通了,灯亮了,治安好多了,刘文龙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要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身为党员的他又给自己加任务了。
“乡亲们盼致富,但他们缺资金、少技术、没门路。”刘文龙很清楚村子的状况,小怀行政村是非常典型的种植村,只有迅速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才能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推动整个村的和谐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村民兴办经济实体,村里建起了12个养殖场,开办了3个商砼料场和3个预制板厂,解决了200多位村民的就业。2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剩余4户也有望年内脱贫。
建立标准化的卫生室,硬化大街小巷道路,建免费洗浴中心,开展植树造林……在刘文龙的带领下,该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日子一天天好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怀行政村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刑事案件。
“我是喝着家乡水长大的,我爱这里的土地,爱这里的乡亲,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刘文龙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