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礼堂,居民精神家园。浙江丽水莲都区大力发展特色农村文化礼堂,取得了可喜可贺的优秀业绩。

  在莲都区,村民们不出村,就可以在文化礼堂里看到电影大片,本土大戏,上台演一场乡村春晚;可以听到惠农政策,农技讲座,学习十九大精神宣讲;可以跳着排舞,唱着村歌,使用健身器械锻炼身体;可以读着中国经典,世界名著,沉浸于农家书屋的知识海洋;可以热闹过节,操办移风易俗的婚丧喜事。自从村里有了文化礼堂,改变了许多村民的生活方式,特色文化礼堂让农村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莲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培育。岩泉街道丽阳社区文化家园现有面积700多平方米,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综合文化中心、成人技校等。配套有天天乐文体广场、社区文化长廊等,设家风家训、身边的好人等公益宣传栏。经常性开展“邻里学”、“邻里乐”“邻里和”“邻里帮”等活动内容。在城市文化公园建设方面,莲都区做了新的尝试。创建以慈孝文化为主题的灯塔城市文化公园等。区图书馆建立了24小时城市书房,地处市民最密集的处州公园。在城区各处设立城市爱心书屋30个,方便城市居民借阅,让处州大地飘满书香。

  浙江丽水莲都,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一直是处州府治的重镇之地,慈孝文化和耕读传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莲都人。自浙江省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按照统一部署,莲都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线,以满足农村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截止目前,全区已建成并启用农村文化礼堂69家,初步形成了具有莲都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模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莲都区在抓文化礼堂培育上下重拳,为解决文化礼堂建设资金缺乏的问题,出台扶持政策,统筹区本级财力,如美丽乡村建设、省级公共文化、基层宣传文化、科普、党建、普法等项目,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用于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管理,各乡镇也相应给予补助,并鼓励企业和乡贤支持;

  堰头村是丽水市文化名村之一,该村历史悠久,在建设过程中,利用村老会堂改造升级,修旧如旧,按“两堂六廊”的基本格局,体现悠久的历史传承。

  大港头镇利山村,通过旧村改造,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大力发展民宿经济、促进乡村农旅融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等多方资金建成文化礼堂综合大楼,承办了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丽水专场的比赛。

  莲都区强化文化礼堂精细管理,全区所有启用的69个农村文化礼堂中,都落实了管理员,做到管理队伍全覆盖。开展了农村文化礼堂“星期日活动”区直单位送服务行动,精心设计“星期日活动”的活动主题、内容项目等,同时结合村民实际需求,整合全区各部门单位资源,推行文艺演出、医疗卫生、电影放映、技术培训、微型宣讲、公益行动等模块化配送,100多个项目供各文化礼堂按需点单,按单配送,进一步集聚文化礼堂人气。

  莲都区在抓文化礼堂使用过程中,发挥文化礼堂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阵地作用。通过“乡村讲堂”“乡村振兴讲习所”进农村文化礼堂,利用理论辅导,微型党课、文艺宣讲等形式开展。打通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

  莲都区积极开展各类活动,着力彰显慈孝文化、耕读文化等特色。如雅里村在文化礼堂开展“六型文明户”评选,由群众评出村里的“好婆媳、好邻里、好长者、好儿女”等予以张榜。各村都把各类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予以大力宣传,引导百姓见贤思齐。

  官桥村是处州第一进士村,历史上先后出过81名进士,通过“星期日”村民自发的慈孝活动,使该村社会整体风气得以提升,重新焕发了处州闻名的“耕读传家”浓厚氛围。

  黄村村古往今来以“信孝”著称,“周日故事会”已举办了22期,把村民的自觉行动与弘扬主流价值、传承传统文化、展示村庄形象、丰富文体活动等主要功能有机结起来。该活动作为经典案例被收录到全省“三贴近”优秀一百例中。

  新时代,新作为。面对新的形势,莲都区紧紧围绕“提质扩面、常态长效”总要求,让农村文化礼堂的“根”扎得更深,“底”打得更牢,切实把这项得民心、顺民意、暖人心的为民工程做实、做好,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丽水大花园建设发挥文化礼堂的独特作用,通过大力建设特色文化礼堂,为丽水莲都百姓奉献了文化饕餮盛宴,让乡村居民生活更加美好。(叶平 雷红伟 许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