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阿坝6月23日讯(记者 习淑祎 摄影报道)6月22日,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片区会在阿坝州金川县召开。近来年,金川县结合区域实际,把弘扬“孝善和俭”中华传统美德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突破口,以打造“孝德金川”为目标,以弘扬“孝为先、善为上、和为贵、俭为美”活动为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会代表通过现场参观示范点位、大会交流发言的模式,共同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在全省的开展。

  金川地处西北高原,有藏、羌、回、汉等14个民族,素来有着“阿坝江南”、“东女故都”、“中国雪梨之乡”等美誉。2013年以来,金川县结合县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文化积淀厚重的实际,大力弘扬“孝为先、善为上、和为贵、俭为美”传统美德,探索出一条藏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子。在2016年,金川县被四川省委宣传部作为省级综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试点县启动创建工作。金川县从藏区群众能理解、易接受、愿践行的”孝善和俭”美德着力,着力常态化保障、系统化引领、载体化融入、生活化践行,不断掀起弘扬“孝善和俭”热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金川人的精神追求,外化为金川人的自觉行动。


  “1336”发展模式

  如何培育和践行好以“三个倡导”“24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族成分多样、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宗教影响深远的高原藏区县金川县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挑战和课题。据金川县委宣传部长郑刚介绍,经过前期工作积累和摸索,金川县结合民族地区、宗教地区、革命老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以建设“小康金川、美丽金川”为奋斗目标,创新提出了“1336”发展模式,即“聚焦一个文化核心,三个环节同步推进,三个点位对口生根,六个工程全面支撑”。

  “金川是一个藏、羌、回、汉等多民族汇聚形成的地方,嘉绒藏族文化、东女故都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红色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传统文化在此水乳交融,这使得金川有着浓厚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底蕴。因此,金川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群众思想观念和文化基础等特点,结合群众的价值认可度,提出以“孝德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金川生根开花,形成金川独特的文化品牌。这就是聚焦一个文化核心。”郑刚说。

  “三个环节同步推进,就是将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推广同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需要通过宣传教育,以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语言,转化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价值观念,便于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进而转化为群体意识,被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为此,金川县通过‘文化解读’、‘视听宣传’等途径进行文化推广,把‘孝善和俭’中华传统美德和广大群众内心对于好坏、善恶、美丑、真伪的评判标准进行对接,形成共鸣和价值认知。价值认同是‘孝德’文化推进的关键环节,是建立在价值认知的基础之上,从个人内心共鸣到集体内心共识的过程。我们通过推广典型、建立基地等途径,让广大群众自觉接受社会主意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和导向。”郑刚介绍说。“价值推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环节,是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既能时时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又能变思想意识和精神信仰为行为规范与准则,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物资和精神财富。”

  “三个点位对口生根则是为了保证三个环节的顺利推进,我们从家庭、社区、行业三个点位立体构建了全域全员全覆盖体系,实现三个点位对口生根,即家庭生根、社区生根、行业生根。我们开展了遵纪守法户、身边好人、爱岗敬业标兵等评选活动。”郑刚说。

  郑刚介绍说,“我们把弘扬‘孝善和俭’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类实践活动相结合;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知行合一,营运从善如流的道德氛围;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上下联动,形成藏区跨越发展、长治久安的合力;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文化发展相结合,形成全民参与的大合唱。我们通过统一规划、系统构建,形成典型示范工程、读物编撰工程、基地引领工程、视听宣传工程、活动体验工程、环境打造工程等六大工程,并以六大工程作为支撑,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协调推进创建工作。”


  孝为先

  有了工作思路,接下来便是实干了。

  金川把“孝为先”这一最接地气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作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早上8点刚过,“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国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的读书声便飘荡在金川县中学上空,这是金川县中学开展“孝善和俭”主题教育活动之一的经典诵读。踏进校门,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榜样之星”的展板,金川县中学副校长韩兴鸿介绍,该校制定了“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并开展了“金中十善”榜样之星的评选活动。给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号召更多的同学传承和弘扬“孝善和俭”的传统美德同时,学校将“孝善和俭”融入到教学中,坚持将“以德育人”放在首位,每学期定期开展经典诵读、“孝悌感恩”诗歌朗读和演讲比赛、制作学生板报等活动,寓教于乐,同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孝善和俭”的文化墙、文化走廊。

  在咯尔乡德胜村,当地老百姓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叫做“古尔爵节”。古尔爵,在嘉绒藏语中,意为“孝德”。6月22日上午,当地老百姓正热热闹闹庆祝这一节日。节庆活动上,表演的节目都是当地老百姓选取生活中的故事,自编自导自演,倡导“孝善和俭”。“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是老百姓们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咯尔乡德胜村支部书记刘再琼说道。

  金川全县群众自筹资金,在村头村尾打造“新24孝”和“古24孝”文化墙,在村民休闲集散地,修建孝德碑、百德墙、百法墙、孝廉亭、尚德亭、孝善和俭牌坊等。咯尔乡德胜村支部书记刘再琼告诉记者,当德胜村在筹集资金修建孝德碑之时,一名外乡人便慷慨捐赠了6000元,捐赠人当时说过的话,刘再琼到现在都还铭记于心。“他当时说,传承弘扬中华美德,这是好事儿,大家都得支持!”

  在金川县的各乡各镇,围绕着“孝”字,大家还通过建立孝善和俭档案,为敬孝道的善举立传;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感恩父母、孝行天下”公益活动和“孝子”评选活动;编撰推广《孝德史话》《孝善事迹汇编》等孝德读物,创作传唱了《寨子里吹来的风》、《从小心里种下一棵树》等孝德歌曲;编排汇演了《千年锅庄换新词》、《以德报怨》等孝德“当家戏”;广泛宣讲了《孝媳赵明秀》、《善人周显芳》等孝德事迹;编创拍摄了《卓娜的礼物》等孝德微电影,在金川掀起了“孝为先”的践行风。


  善为上

  德胜村过去是一个让人头疼的村庄,邻里纠纷多,治安案件多……如今的德胜村已经由过去的“四多村”转变为全年无治安案件、无干群冲突、无上访事件、无邻里纠纷的“四无村”,并且多次被评选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道德模范村和州级文明村。在村支书刘再琼看来,这都是得益于在全村推广“孝善和俭”。

  在勒乌镇新开村,马奈锅庄是当地的独具嘉绒藏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舞蹈。马奈锅庄是古东女国的宫廷舞蹈,现在已经纳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结合当地特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家非遗项目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并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渠道、新方式。

  金川把“善为上”作为强党风、纯民风的重要抓手,以“善”文化为导向,推动群众在精神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关照。

  周显芳照顾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两位老人30余载;赵明秀丧父10余年,却对98岁高龄的婆婆和72岁的哑巴姑子不离不弃;七旬老人薛高群把儿女给的养老钱捐出来支持村寨建设……一个个善举,一批批善人,竞相涌现。


  和为贵

  金川县以“和”文化为统领,助推社会持续向好,“家和”、“邻和”是勒乌镇新开村简单却朴实的村规。传统的锅庄舞便是新开村村民们和睦相处的体现。“一个舞蹈通常需要多人多次排练,在跳舞过程中,大家自然而然地就变得亲近和睦了。”新开村支部书记马发勇说道。


  俭为美

  金川县把弘扬“俭”文化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共圆小康梦想的重要支撑,倡勤俭、拒铺张、反浪费,努力实现“好房子、好日子、好身子”和“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目标。在勒乌镇马厂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办喜事仅限席30桌,限礼金200元以下。“以往按照当地的习俗,老乡们都喜欢摆上‘九大碗’来办宴会,不仅造成了浪费,还容易形成攀比的不正之风。在弘扬‘孝善和俭’的美德之后,大家都认识到了铺张浪费的不好,开始走向勤俭节约,这样的转变是伴随着老百姓生活富裕发生的。”金川县一名小学教师说道。

  金川县弘扬传承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传统,将“孝善和俭”文艺节目作为婚嫁庆典“必点曲目”,提倡简办雅办婚丧嫁娶,真正把人情负担减下来、把新风正气树起来,让“简办雅办”成为婚丧礼俗常态,防止因奢靡之风致贫返贫。

  在阿坝、甘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一直在“润物细无声”地开展中。

  在6月22日下午的交流会上,阿坝州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阿坝州围绕本地区浓厚的传统孝德文化,对标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突出“孝、善、和、俭”四大美德主题,以道德传扬活动为切入点,在传统美德“立得起”、“立得稳”、“立得久”上下功夫,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在藏寨羌乡、农村牧场落细落小落实,大力提高各族群众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展示出民族地区群众遵德守礼、淳朴善良的新形象新风尚。甘孜州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在交流会上表示,近年来甘孜州坚持注重平台载体搭建,注重活动形式创新,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注重社会氛围营造,通过四个“注重”,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甘孜州干部群众中的认知、认同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