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田珊 摄影报道)5月16日,“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 生态篇”四川站媒体团来到了宜宾市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进行探访,参观南溪长江湿地公园、宜宾纸业,近距离了感受“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生态新貌,了解了作为长江起源城市的宜宾市如何掀起生态“绿”浪。

  美丽南溪 以生态开启“未来之门”

  5月的宜宾格外炎热,但高温并未妨碍宜宾市民们休闲的节奏,午后时分记者在南溪长江湿地公园的一号大道上仍不时遇到散步或骑行的市民,记者随机对其中的几位市民进行了采访。家住南溪区的王明聪先生告诉记者:“我前年刚退休,我又不打麻将又不喝茶,每天没事就带上老伴儿来湿地公园遛遛弯,早、中、晚三次,既呼吸新鲜空气,又锻炼身体。”像王先生这样的宜宾市民还有很多,新晋辣妈何燕茹也分享道:“我一般下午没事就推着宝宝出来晒晒太阳,有时下午来,有时晚上来。晚上这边人更多,周围住的人好多都会出来逛逛。”

南溪长江湿地公园“未来之门”景观(宜宾宣传部供图)

  拥有1400多年的建县史和长江上游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门——“文明门”的南溪是全国宜居宜业典范区、全国金融生态区,自古有“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誉。宜宾市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总长180公里,其中南溪段约60公里,总投资约50亿元。

南溪长江湿地公园一号大道

  据介绍,南溪段沿线融入长江文化、湿地文化、码头文化、元蒙文化等特色元素,综合旅游观光、康养休闲、体育赛事和快捷交通等多项功能。整个工程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为南溪滨江新城未来之门至南溪临港交界大石包,全长约20公里,总投资约10亿元已全面完成;二期工程为江南镇漕房头至马家乡老鸦碛段,全长约16公里,总投资约18亿元;三期工程为南溪老城区至江安沿江两岸段,全长约19公里,总投资约22亿元。

南溪长江湿地公园的芦苇丛

  整个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坚持“原生态、原文化、原地形”“不开山、不填塘、不挪树”生态理念,按照“一公里一景观”设计思路,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公共绿地、停车场、配套商业和休闲设施等,沿途打造绿色生态景观,每个景观种植一种或一类植物,共计栽植210余种植物,构造出“江滩、栈道、高楼、野渡”美好意境,成为了宜宾市民们休闲的又一好去处。


  中国第一张新闻纸的诞生地

  把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一肩挑

  前身为“中国造纸厂”的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曾是中国第一张新闻纸的诞生地。1997年公司股票“宜宾纸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了宜宾市第一家上市企业,曾被誉为宜宾工业的“五朵金花”之一,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曾先后援建越南、缅甸等造纸厂。

宜宾纸业竹原料加工厂

  2016年,根据城市建设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践行生态环保的发展原则,公司从市中心搬迁至宜宾市南溪区裴石轻工业园区,并全面实行“以竹代木”的生产理念,真正做到“既要青山和金山,又要绿水和蓝天”。

纸产品生产流水线

  南溪区刘家镇大庙村竹林种植地是宜宾纸业的原料基地之一。宜宾纸业原料部部长赵晓黎介绍说:“刘家镇大庙村现今有500多亩竹林,以前当地的农民都是自己散种。后来公司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给村民们示范如何科学化的种植,代替了之前粗放型的栽种后,竹子的产量和居民的收入都提高了。其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乡村振兴的事业。”此外,赵晓黎还解释道:“大庙村种植的这种竹子是梁山慈竹,它们一丛丛生长,每丛有15株左右,差不多4年就能长成,每丛分批砍,砍了的很快又会长出来,而之前使用的松木、杨木等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年才能长成,砍伐对环境影响大。并且,除了规范化种植、节约化经营,我们还将竹子种植立体化,在竹林里养鸡,利用竹产品进行农家乐经营等等。”据测算,宜宾纸业搬迁到新区后,公司吨纸综合能耗比老区降低了48%。

纸产品生产流水线

  除了在制纸原料上的改进外,宜宾纸业在污水处理上也下了狠功夫。进入污水处理厂,“既要青山和金山,又要绿水和蓝天”的口号映入眼帘。制纸所产生的污水经过多个环节的科学处理后,变得干净清澈,最后流入废水排放生物监测池。记者看到,在监测池中数十条金鱼自在的游来游去,宜宾纸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宜纸废水处理厂的各项排放指标都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其中主要数据大大还低于国家标准,比如COD的国家标准是不大于90,而这里的数据为39.24左右,氦氮的国家标准是不大于8,这里的数据是0.32。”

金鱼宜宾纸业废水排放生物监测池中游来游去

宜纸废水排放实时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