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北川5月11日讯(记者 李慧颖 戴璐玲 摄影报道)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十年时光一晃而过。在当年北川中学的遗址上,总有一条横幅显得格外特别,那是母亲成兴凤对儿子的思念。那场地震让成兴凤永远的失去了儿子,当时,16岁的儿子正在北川中学念初三。人们说地震后,成兴凤每年会去挂3次横幅,每年春节一次,每年5月12日当天一次,每年农历七月十三一次,那是儿子的生日。

  “你这个病不是贴两副药就能好的,要坚持,听到没?”北川县安昌镇的一家膏药铺里,成兴凤正给患者一边配药一边叮嘱。这是一家50平方米的膏药铺,治疗颈椎病、肩周炎、风湿等。这个曾在5·12地震中失去儿子的女人,靠自己的双手再次撑起了这个家。坚强乐观,是四川新闻网记者和成兴凤短暂聊天后,对她的印象。

  成兴凤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现在的她很满足。“我以前开过饭馆,去过工地,但我身体不好根本没办法做工地上的活路,装泥沙的斗车我经常哭着推,推不动啊。一个工地快结束的时候我和我老公就要愁下一个工作该做什么,去哪做。”2015年,成兴凤机缘巧合下,通过网络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业机遇,“我去学了大半年,现在给病人疏通经络、拔罐、刮痧、配药,样样不在话下,很多闻名而来的客人。”

  2016年10月,靠着夫妇俩此前打工存的一点钱,加上同亲戚朋友借的钱,膏药铺在安昌镇开张了。“去年一年有十多万的营业额。收入不高,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着一个个病患在自己这里治疗之后身体好转,成兴凤充满了成就感。

  “我用自己的双手,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好生活,也帮助了他人,我觉得现在非常有意义。”成兴凤满脸满足地讲到,还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自己一家2011年在绵阳安州区买了新房,每天从家里到店上,骑电瓶车最快只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震后北川老县城全景图

  成兴凤心里最大的缺憾依然是,这个家里再也没有了儿子的身影。“儿子离开有10年了。只有我和老公还有小女儿在一起。”失去儿子固然悲痛欲绝,但生活仍要继续。对儿子的思念是永远不会放下的,十年时间,成兴凤每年都会给儿子写信并制作成横幅挂在北川中学遗址上,寄托自己的思念。而当初和儿子联系的那个手机号码至今一直保存着,“永远在我心里。”

  十年后,女儿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一米七的个子高挑秀气,21岁,舞技精湛。舍不得离开父母的她放弃了去北京发展的机会,在北川文工团稳定了下来。成兴凤一家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一家不比别人家差”,这是成兴凤反复说的一句话。“现在,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愿望,还有就是希望女儿能找到让我放心的另一半,以后能替我们老两口照顾她。”说回女儿,成兴凤的眼神又变得宠溺有爱。

  采访接近尾声,四川新闻网记者提出给成兴凤拍一张照片的请求,成兴凤连忙站到镜子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头发和衣服,擦上了一层薄薄的唇彩,一边整理一边害羞的说:“这样显得有精神。”面对记者的镜头,成兴凤微微一笑,那一抹笑容是对未来幸福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