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自贡4月26日讯 (刘刚 杨泉 记者 徐昭磊)当脱贫攻坚战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自贡荣县稳妥处理脱贫户的政策连贯、临界困难群众与贫困户政策兼顾的关系,让脱贫户脱贫不脱帮扶政策,让临界困难群众同享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户和临界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脱贫不脱帮扶政策 产业支撑持续增收

  雷音乡新屋坝村11组村民王志华是2016年已脱贫的贫困户,现在他家的养殖业发展的红红火火,2017年出栏生猪100余头,年收入8万余元。“现在我家脱贫1年多了,不过雷音乡畜牧站站长张勇还是跟之前一样,经常来指导我发展养殖。”2017年底还当上11组组长的王志华高兴地说,“只要张站长经常来看看,我就有信心养好猪,我还要带动乡里乡亲一起养猪致富。”

  来牟镇一洞桥村19组村民但堂富2016年脱贫后,又当上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300元的固定收入。“还是产业发展起来了才好,现在我们村发展的茶叶产业使各家各户都受益。”但堂富说,“我家的两亩茶叶去年有6000多元的收入,我又在村里的茶叶加工厂打了60多天的工,挣了8000多元。”

  “脱贫不脱钩,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荣县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做到脱贫不脱帮扶责任人、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责任单位,直至脱贫户有了持续增收的产业,坚决不让脱贫户返贫。

  “今年,您有什么打算,您看我们单位还能做些什么”“去年,你家搞养殖不错,今年可以适当扩大规模”……2018年农历新年后不久,荣县宣传杂志社就来到对口帮扶的鼎新镇红胜村脱贫户王正文、刘东银、李良荣家中“走亲戚”,并结合各家的实际情况,分别为各家的产业发展出点子、想办法。

  荣县宣传杂志社不仅立足本职为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鼓与呼,而且主动与3户贫困户“结亲”帮扶。“他们真的把我当家人看,每次都是单位党政一把手亲自到场,除了送东西,还帮我出主意,帮助我规划发展产业。”刘东银说,“都说扶贫先扶智,有了他们的帮助,我家等于有了发展产业的智囊团。”

  不忘临界困难群众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要是没在专合社务工的话,估计我也得成贫困户了。”4月11日,荣县雷音乡新屋坝村3组村民刘云贵感叹说。

  2009年,荣县雷音乡新屋坝村青青林木专合社成立,主要是流转荒山发展林木种植。在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2014年,新屋坝村党支部通过“支部+专合社+农户”的模式,引入青青林木专合社发展蔬菜、中药材等产业,不仅吸纳贫困户进专合社务工,还吸纳像刘云贵这样的临界困难群众发展产业一同致富。

  刘云贵算了一笔账,把自家的2亩多土地流转给专合社,一年有600多元的稳定收益,他和爱人两个人一年在专合社务工200多天有20000多元的收入,加上专合社一年1000-2000元不等的二次分红,一年下来的总收入得有26000—28000元。

  “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共吸收了200多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和100多名临界困难群众参加专合社。”新屋坝村党支部书记李斌说,“我们新屋坝村不仅要脱贫摘帽,更要让所有村民一同致富奔小康。”

  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相比,临界困难群众较少受到脱贫政策的惠及,容易导致临界困难群众增收困难和心理失衡,如何平衡临界困难群众和贫困户的政策支持和共同发展,成为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当时建档立卡贫困户没评上,心头多多少少还是不舒服。”来牟镇一洞桥村6组低保户胡思明说,“我家里有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也只比那些贫困户好一些,很多倾向贫困户的政策都享受不了。”

  虽然没能成为贫困户享受相应政策支持,但是在该村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胡思明并没有被党委政府遗忘。胡思明家修建新房时享受了7500元农村D级危破房改造政策支持;改良种植2亩新品种茶叶“黄芽早”享受了一次性2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脱贫攻坚过程中,也是村里新修建山坪塘、水泥路等基础设施的受益群众之一……“之前害怕被区别对待,现在看来村里一碗水是端平了的。”胡思明说,“只要政策是公平公正的,我们不会眼红贫困户;只要是能共同受益和发展的,相信党委政府不会把我们落下。”

  像雷音乡新屋坝村和来牟镇一洞桥村这样注重临界困难群众的贫困村,在全县32个贫困村中并非个例。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荣县有意识地把临界困难群众纳入产业发展链条,对其开展就业帮扶、技术支持等非硬性帮扶措施,让临界困难群众和贫困户一同走上致富奔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