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达州4月26日讯(陈本强 余昌福 记者 余开洋)“在负压的密闭空间中,经过生物干燥、破碎、磁选、分选等十几道工艺,金属、渣土、玻璃等就会自动分选出来。”近日,在万源市生活垃圾预处理及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的行车操控室,身着红色工服的温涛轻轻拉动操纵杆,这些预处理后的生活垃圾就被送进水泥窑协同处置。

  水泥窑协同处置是水泥工业提出的一种新的废弃物处置手段,是将满足或经过预处理后满足入窑要求的固体废物投入水泥窑,在进行水泥熟料生产的同时实现对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过程。经过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高污染的生活垃圾顿时变成白花花的建筑水泥,从而实现了“变废为宝”。

  自2017年3月万源市生活垃圾预处理及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投入运行以来,温涛就一直从事着这样的“废宝”再造工作。抓料、转运、喂料……盯着眼前的大屏幕,温涛只需轻轻搬动按钮,3000多平方米的卸料大厅里,几台行车便穿梭自如,开始了高效有序的工作,一天可以轻松完成100多吨的垃圾处置任务。

  “按照250吨的日处理能力,整个行车操作顶多两个人就可以搞定。”温涛说,为了保证处置利用效果和水泥质量,协同处置规定了严格的上限,一般就是水泥窑产能的8-10%。算下来,一年多来,温涛和他同事差不多“消化”了9万吨生活垃圾,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1万吨。不仅解决了万源城乡生活垃圾,还缓解了周边县市“垃圾围城”难题。

  垃圾如何变水泥?水泥窑协同处置才是核心技术。华新水泥(万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环保项目总经理王怀勇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掌握并运用这套技术了。2007年,华新水泥开始奋起直追,致力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成套技术的研发和实践,着力破解“垃圾围城”现象,彻底解决传统的“填埋”和“焚烧”处置方式带来的土地浪费、环境危害问题。目前,该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85项国家专利。

  “主要是利用水泥窑自身特有的高温、强对流、涡流、强碱性、还原气氛等工矿条件,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整个过程不排放任何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的少量灰烬也被用作水泥生产的原料。”对着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王怀勇向记者演示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工艺流程。他说,经过预处理的生活垃圾,48%左右可作二次衍生燃料(RDF),20%的无机渣土进入原料系统,1%左右金属可回收利用,剩下的渗滤液和恶臭气体全都回炉作高温分解、焚烧。

  密闭的卸料区内闻不到一点异味,花园式的厂区里见不到几粒扬尘,高耸的烟冲中冒出了洁白的水蒸气……昔日的污染大户,如今环保明星。多了万源市生活垃圾预处理及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这样的城市环境“清道夫”,筑牢长江中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好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