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中国航天日”纪念活动举行

  嫦娥四号中继星命名“鹊桥”

  记者从24日举行的“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获悉:我国计划于今年底前后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探测,嫦娥四号中继星拟于5月发射,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其搭载的两颗小卫星将实现月球轨道环绕编队飞行,开展超长波天文观测。在主场活动开幕式上,嫦娥四号中继星及其搭载的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两颗小卫星分别被命名为“鹊桥”和“龙江一号”“龙江二号”。

  4月24日是第三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此次航天日活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主题为“共筑航天新时代”。航天日期间,国家各有关部委、各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航天企事业单位以及有关大中小学校、社团将举办升旗仪式、设施开放、科学讲堂、展览展示、知识竞赛、微视频征集等300余项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

  国家航天局、中国气象局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在开幕式上签署并发布合作意向书,三方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战略计划,充分发挥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国际领先优势,通过优化配置,提高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天气预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首届“中国航天大会”也于当天开幕,大会旨在打造中国航天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和科普传播的综合性盛会。在为期3天的论坛和专题活动中,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中外航天员等2000余人,围绕航天技术助力黑龙江振兴、航天科技发展与创新、遥感应用与国际合作、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航天教育与文化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共商航天发展大计。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国家航天局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中国航天创新创业大赛和首届“航天基金奖特别奖”颁奖等活动。据介绍,今年的“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主题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社会参与度更高、覆盖面更广,科普宣传周、2018阿斯图中俄大学生微纳卫星研习营、航天知识竞赛、纪念马祖光诞辰90周年文艺晚会等20多场系列活动精彩呈现。国际社会也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为“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发来祝贺视频,多个国家驻华使节及来自美、俄、英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主场活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详解中国空间站——

  揭秘“天宫”构成

  本报记者 余建斌

  今年4月24日是第三个“中国航天日”,在首届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在题为《走进新时代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全面进入空间站研制建设的新阶段,并详细介绍了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构造、各舱段概况以及在轨运营阶段的规划。

  周建平介绍,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TG),基本构型由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三个舱段组成,提供三个对接口,支持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它来访飞行器的对接和停靠。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额定乘员3人,乘员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具备10多吨载荷设备的安装和支持能力,设计寿命不小于10年,具备通过维修延长使用寿命的能力,具备一定扩展能力。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TH),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负责空间站组合体的统一管理和控制,配置兼具气闸舱功能的节点舱和机械臂,用于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飞行器与其交会对接和停靠,接纳航天员长期访问和物资补给,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

  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WT),备份核心舱部分关键平台功能,具备空间站统一管理和控制能力,配备航天员出舱活动专用气闸舱。开展密封舱内及舱外载荷实验,配置实验舱机械臂对舱外实验载荷进行操作。实验舱Ⅱ命名为“梦天”(MT),用于开展密封舱内和舱外载荷实验,配置货物气闸舱用于载荷及设备进出舱。

  据介绍,科研人员设计光学舱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可以实施天文观测和对地观察,能够提供与哈勃望远镜分辨率相当、视场大200多倍的天文巡天观察能力。光学舱可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维护维修和推进剂在轨补加。

  太空交通方面,周建平说,未来由神舟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箭共同构成空间站乘员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要用于航天员和部分物资往返空间站。由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火箭共同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主要为空间站上行运送航天员生活物资、推进剂、平台维修设备附件及消耗品、载荷设备等补给物资,下行销毁空间站废弃物,并可用于空间站姿态轨道控制。

  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空间站以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为目标,着力开展科学前沿的创新性实验和应用研究,持续推动空间科学与技术进步,目前初步规划了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十几个重点应用方向。

  在轨运营规划方面,为了使载人航天发展成果全面惠及经济社会,不断提升载人航天工程的综合效益,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营阶段,将充分吸纳商业力量,开展商业化应用活动,进一步开放近地轨道空间站设施,促进形成产业化的太空经济。

  周建平说,我国空间站还将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将采用政府间合作、商业合作等多种模式,在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空间科学与应用、航天员选拔训练、载人航天高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广泛开展务实合作,使之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中外航天员

  共享飞行经历 共话航天梦想

  本报北京4月24日电 (记者余建斌)4月24日第三个“中国航天日”之际,17名中外航天员聚首中国航天员中心,共度中国航天节日,交流航天飞行经历,畅谈人类航天梦想,探讨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之路。

  在此次主题为“加强国际航天员间深度交流,蓄力领航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中外航天员论坛上,中国航天员中心发布了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宣传片。俄罗斯航天员巴图林、法国航天员克莱瓦、马来西亚航天员谢赫、俄罗斯航天员科托夫、罗马尼亚航天员道瑞恩和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先后围绕航天飞机任务、和平号空间站及国际空间站任务、航天员在轨生理心理等方面作主题报告,分享了作为航天员的经验感受。

  在论坛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特级航天员杨利伟表示,愿与世界上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按照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和平发展的原则,开展更多务实的合作,共同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更大贡献。

  法国航天员克莱瓦曾3次搭乘航天飞机进入太空。2007年,克莱瓦曾前来中国航天员中心交流访问,他告诉记者,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掌握了人在太空生存和空间出舱等核心技术,作为欧洲航天员,非常羡慕中国取得的成绩,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探索,为了人类的福祉,期待同中国同行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针对下一步可能进行的合作,曾3次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航天员科托夫表示,俄罗斯在空间站建设运营方面经验比较丰富,可以和中国在科学研究、标准制定、空间站运营等方面开展相关合作。

  马来西亚航天员谢赫是一名外科医生,他告诉记者,中国航天员中心在航天医学领域开展了很多前沿性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非常希望和中国共同开展空间医学试验,比如癌症的治愈等等,也期待有机会能够进入中国的空间站。谢赫还用中文向大家问好:“我爱你,中国!”

  和平利用太空,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据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特级航天员费俊龙介绍,近年来,该中心坚持合作、交流、共赢的理念,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先后组织多人次赴境外参加失重飞机训练、洞穴训练和“火星500”试验,牵头组织了中欧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太空180”科学试验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后续将和国外相关机构共同开展航天食品等专业领域的研究探索。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25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