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胡晓枭 记者 王玥)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既是市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国家治理与地方自治的实践场所。在“单位”向“社区”的转型过程中,社区往往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与多发地区。在武侯区,从2016年起,一批批社区营造项目开始在各个社区落地开花,并且,今年武侯区除了继续扶持一批优秀社区营造项目外,还将加大社区基金会培育,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促进社区基金向“管理规范、运作专业、平台开放、多元参与、具有活力”方向发展。

  社区基金怎么用?居民来决定

  为什么要成立社区基金会,社区基金会有什么用?晋阳社区书记李含荣举了这样一个例子:2015年,社区举行了一场“为白血病儿童捐款”活动,捐款现场很踊跃,但一位居民却提出了质疑:是不是只有我们社区的居民才有资格用?谁来监管?”

  因此,晋阳社区成立社区基金会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要把每笔钱落地到整个社区的需求。在此之前,由于社区没有公募资格,因此尽管成立了社区资金,仍是挂靠在成都市慈善总会。“虽然慈善总会能够筹集许多来自社会的善款,但它面临的是整个成都,对某一个社区的关注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社区基金会,这些就不再是问题。”

  社区基金会还将带来什么?在李含荣看来,这将使社区居民更加有参与感和价值感。“比如,社区居民想要组织一场手工活动,除了可以通过申请公服资金外,将来也可向社区基金会申请提取,这将刺激更多的居民共同来建设和维护社区文化。”

  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很多社区却面临着不知道如何撬动本地资源,如何调动社区力量的参与,如何找到解决社区问题和满足社区需求的问题。目前,武侯区已建立10多个社区基金,但其覆盖面较小,并在基金的使用上缺乏灵活性和及时性;在基金的运营方面缺乏活力,资金量较少,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运营团队的资源整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今年,新启动的武侯区社区基金(会)“培育计划”将采用理论+实操的培育方式,通过“筑基计划”的实施,更好地培育武侯区本土社区基金的发展与使用,整合辖区资源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据了解,社区基金培育重点将放在提升社区基金运作综合实力,传播社区基金(会)的知识与理念,扩大社区基金的覆盖面上,培育一批社区基金(会)专项人才,为进一步深入推动武侯区社区发展治理积累人才。

  社区营造让社区更有温度

  社区营造并不一定要依赖于某个场馆才能开展,院落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可以成为建设美好家园的空间载体。

  在玉林东路社区,一个个微型景观正悄然出现在居民们的生活中,焕然一新的玉东苑成为居民愿意走进来、坐下来的公共空间。2017年,玉林东路社区在开展“花漫玉东”项目时,矛头直接对准了大家关注度最高的玉东苑。“我来发个言,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这个地方,我认为就应该充分收集大家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原来改造都是社区说了算。但这一次不一样,哪个地方适合老年人坐下来耍,哪个地方该留给娃娃,大家都可以出方案、提意见。”玉林东路社区的陈大爷介绍说,为了充分征集大家的意见,大院先后开了3次坝坝会,最终形成了一份居民百分之百签字的意见书交到社区。

  以玉东苑的公共空间改造为话题,以居民需求为立足点,动员社区居民、社区自组织开展公共参与实践,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参与度,努力打造一个更有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社区。社区书记杨金惠说:“这是一种低强度的改造,花钱并不多,但大家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内容越做越丰富。”

  2017年,全区社区营造项目中有3个支持类项目,分别从参与式治理、参与式规划、社区动员与传播等方面进行赋能。一批像花漫玉东等优秀案例脱颖而出,为各社区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有效路径和方式方法。2016年以来,区民政局率先在全市开展社区总体营造行动,两年来,共投入近500万元支持13个街道57个社区开展60个社区营造项目。合作的社会组织、企业、驻区单位212家,培育社区领袖483名,培育自组织121支,打造社区公共空间37个,解决社区焦点问题71件,7个社区建立了微基金,形成了多元联动、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整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