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4月23日电 题:贵州荔波:遍种陌上桑脱贫向小康

  作者 唐福敬

  四月下旬,贵州南部的荔波县茂兰镇洞流村,荒地、旱地和田地里一派繁忙劳作景象。挖掘机、旋耕机隆隆作响,整理土地,穿梭作业。村民们撒肥、植下桑树苗、覆土,间或擦擦脖子上脸上的汗,又继续干。

  这是荔波县将桑蚕产业定位为该县脱贫攻坚的特色优势产业后,自去冬今春以来常见的场景。

  “我家去年种桑养蚕增收了五万多块,今年准备扩大到20亩。”村民卢勇行说,“村里种桑养蚕的有几户去年收入有十万块左右。”

  “镇里将对全镇农耕地做好详细规划和管理,保证种植一片成功一片,做大做强蚕桑产业。”茂兰镇党委书记王兴壮说。

  据了解,十余年前,随着中国东部、南部各省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调整,蚕桑、茶叶等产业向西部省区转移。2004年荔波县茂兰镇尧明村有农户自发种桑养蚕,售出蚕茧给上门商贩,销往广西,每亩年均收入约1000元(人民币,下同)。2008年因蚕丝价格大幅下跌,上门商贩给茂兰镇农户蚕茧的收购价为每斤0.5元。当地农户含泪出售后,纷纷外出务工。

  近年,蚕丝价格回暖,外出务工的种植养殖能手返乡重操旧业。荔波县政府适时招商引进缫丝加工企业,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战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机制,调动起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荔波县桑蚕产业被贵州省纳入“一县一业”的扶持重点。

  在茂兰镇王家寨的桑蚕基地,从广西环江县请来的养殖顾问覃志有和其他三人正连日在蚕房中忙于给蚕宝宝喂桑叶。他说:“五月初,今年荔波首批五龄蚕就出来了,每年可以出十二批。六亩地养一张蚕,产茧二百斤,农民每亩地的桑蚕收益有5000元左右。”

  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从蚁蚕到吐丝作茧有四次眠期,蜕四次皮,每次蜕皮后便长大一点,各次蜕皮的间隔时间叫“龄期”,大约要经过27天至30天。

  王家寨的桑树基地,目前已有500亩成活、700亩正在扩建,其中部分是发展乡村旅游供游客采摘的果桑。

  荔波县官方披露,该县桑蚕产业的目标是投资14.05亿元,打造贵州最大的10万亩桑蚕产业基地,建立桑蚕全产业链,吸纳5万人就业、带动1.5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为调动农户的积极性,该县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机制,以政府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桑苗、小蚕共育、蚕房建设、技术培训等工作,每年奖励连片种植,以“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和“龙头企业+蚕农合作社”等方式,建立桑蚕种杨植至加工企业间的全利益链联结。

  距离王家寨约15分钟车程的瑶庆村,坐落着荔波县蚕丝产业龙头企业的缫丝加工厂。在该厂缫丝车间,第五和第八流水线班长吴健满、潘锦连接受采访,她们说,已在公司工作了四年,月薪3000元,公司投产前潘锦连曾被送往广西培训。

  “现在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家庭,比以前好啊”。潘锦连说,她和丈夫现在都在该公司务工,下班后骑车两公里到家。以前外出务工,她最远到过深圳比亚迪公司的一个工厂,做电池装配。茂兰镇政府工作人员莫茂杰说,该公司现在吸纳的当地劳动力有160多人,其中本镇贫困户95人,其他乡镇贫困户11人,本镇91户288人参与入股分红。

  “工厂办到她们家门口了,可我现在还缺人。”缫丝加工厂负责人、经理覃玉路说,因荔波县桑蚕产量扩大,该企业的第二缫丝去年调试完毕,可投产,但还缺120名工人。

  在荔波县城和主要乡镇,能印证覃玉路说法的,是显眼处可见的招工广告。(完)